第303章 工坊初建蕴新机,荷香满村待客来(1/2)

清溪荷韵·第303章 工坊初建蕴新机,荷香满村待客来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清溪村的石板路上,將青石板映得发亮。许朗和苏晚刚从村委会出来,就见林溪抱著手机小跑过来,脸上带著难掩的兴奋,“许哥、苏晚姐,你们快看!昨天发的竹编体验视频又上热门了,好多网友说想报名咱们村的手作体验课,还有人问能不能预定下个月的民宿,说要带孩子来学老手艺呢!”

苏晚接过手机,屏幕上的评论不断刷新,“想带女儿学蓝染,让她感受下传统手艺的魅力”“竹编看著好有趣,求体验课预约方式”“民宿还有房吗?想住能看到荷塘的房间”……她笑著抬头,“看来大家对咱们村的老手艺是真感兴趣,咱们得赶紧把工坊和体验课的事情落实下来,別让游客等急了。”

许朗点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一片空置的老院子上,“之前跟村干部商量的手作工坊,就定在村东头那间老院子吧。那里空间大,离荷塘也近,游客体验完还能去荷塘边逛逛。明天我就找施工队来收拾下,把院子里的杂草清一清,再隔出蓝染、竹编、木艺三个区域,爭取半个月內完工。”

“我明天也去帮忙,顺便把文化节手册里的体验课流程再细化下。”林溪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比如蓝染课可以分初级和进阶,初级教大家染方巾,进阶教绣荷纹;竹编课可以根据游客年龄分组,小朋友学编小掛件,大人学编竹篮;木艺课就从最简单的小木勺打磨开始,这样不同需求的游客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课程。”

苏晚赞同地说:“这个主意好!咱们还得给每个体验课配个讲解员,把老手艺的歷史和背后的故事讲给游客听,让大家不仅能学手艺,还能了解清溪村的文化。村里的年轻人都挺机灵的,咱们可以找几个口才好的来培训下。”

三人正说著,就见陈爷爷带著两个年轻人扛著木料走过来,木料上还沾著新鲜的木屑。“许朗啊,我跟这俩小子说好了,明天就开始教他们做木勺。今天先把木料锯好,泡在水里软化下,这样明天打磨起来更省力。”陈爷爷放下木料,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脸上满是干劲。

“陈爷爷,您別累著,要是需要帮忙就跟我说。”许朗连忙上前接过木料,“对了,昨天跟您说的文创合作,那个老板今天会来村里跟您详谈,您要是有什么想法,儘管跟他提。”

陈爷爷笑著点头:“我知道,我昨晚把老工具都找出来擦乾净了,还琢磨著在小木勺上刻点新图案,比如荷塘里的蜻蜓、小鱼,这样更受年轻人喜欢。”

一旁的年轻人叫阿明,是村里刚毕业的大学生,他笑著说:“陈爷爷,我昨天在网上查了好多木艺文创的资料,咱们还可以在小木勺上刻上清溪村的地名,游客买回去既能用,又能当纪念。等以后產量上来了,咱们还能在网上开个木艺小店,专门卖您做的小木勺。”

陈爷爷听得连连点头,眼里满是欣慰:“好啊好啊,有你们年轻人帮忙,我这老手艺总算能传下去了。”

第二天一早,施工队就开进了村东头的老院子。许朗带著几个村民帮忙清杂草、搬砖石,苏晚则和林溪在院子里丈量尺寸,规划各个区域的位置。“蓝染区得靠近水井,方便取水漂染布料;竹编区要宽敞点,摆下几张竹编架;木艺区得通风好,避免木屑堆积。”苏晚拿著捲尺,在地上画著標记,“咱们还得在院子中间搭个遮阳棚,游客体验累了能在里面休息,还能摆放些手作成品当展示。”

林溪一边拍照记录,一边在笔记本上写著:“遮阳棚下可以掛些蓝染布料当装饰,再摆几张竹编桌椅,桌上放些荷茶和荷糕,游客休息的时候还能尝尝咱们村的特色美食。对了,苏晚姐,咱们要不要在院子门口做个竹编招牌,上面写『清溪村手作工坊』,再编几朵荷掛在旁边,看著更有特色。”

“这个想法不错!”苏晚眼前一亮,“等下我就去找周师傅,让他帮忙编个招牌。周师傅的竹编手艺好,编出来的招牌肯定好看。”

两人正说著,就见周师傅带著几个游客走进院子,游客手里还拿著昨天编的竹篮。“许朗,我带这几位游客来看看工坊,他们听说咱们要建手作工坊,都特別期待,想提前预定体验课呢。”周师傅笑著说,手里的竹条还在灵活地翻飞,“我刚才跟他们说了,等工坊建好,我教他们编竹编荷灯,晚上放去荷塘里,肯定特別好看。”

游客里有对年轻夫妻,妻子笑著说:“我们昨天编了竹篮,今天本来想走的,听说要建手作工坊,还能学编荷灯,就决定多住几天。咱们清溪村不仅风景美,老手艺也特別有魅力,等回去了,我们肯定要推荐给朋友。”

许朗连忙说:“谢谢你们的支持!体验课的预约方式我们会儘快在网上公布,到时候你们直接预约就行。工坊建好后,我们还会推出『手作+民宿』的套餐,住民宿的游客可以免费体验一节手作课,性价比更高。”

游客们听得更开心了,纷纷拿出手机扫码关注清溪村的官方帐號,“我们先关注著,等套餐出来了马上预定!”

中午的时候,王婶带著李婶、赵婶来送蓝染方巾,方巾叠得整整齐齐,靛蓝色的布料上还印著淡淡的荷纹。“许朗、小晚,你们看这批方巾染得怎么样?我们昨天加了盐,顏色果然更匀了,今天一早就熨烫好了,你们看能不能掛在工坊里当展示品?”王婶拿起一条方巾,轻轻展开,阳光透过方巾,把荷纹映得格外清晰。

苏晚接过方巾,摸了摸布料,柔软又厚实,“王婶,您这方巾做得真好!不仅能当展示品,还能放在网上卖。我昨天跟林溪商量了,咱们在网上开个『清溪荷韵』小店,专门卖村里的手作產品,蓝染方巾、竹编掛件、小木勺都能放上去卖,这样全国各地的人都能买到咱们村的手作了。”

“那太好了!”王婶眼睛一亮,“我这就回去再染几批方巾,多做几种顏色,比如浅蓝、深蓝,再绣上不同的纹,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李婶她们也说,以后每天都来蓝染坊帮忙,爭取多做些產品。”

下午的时候,文创老板张总如约来到村里,和陈爷爷在老木桌前详谈。张总拿出设计好的小木勺礼盒样品,礼盒上印著清溪村的荷塘图案,里面放著两把小木勺,一把刻著荷,一把刻著蜻蜓。“陈爷爷,您看这个礼盒设计怎么样?咱们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製图案,比如刻上客户的名字,这样更有纪念意义。”

陈爷爷拿起小木勺,仔细摸了摸刻痕,笑著说:“这个设计好!木勺的打磨也很光滑,跟我手工做的一样好。以后咱们就按这个標准来做,我保证每把小木勺都做得用心。”

许朗在一旁补充:“张总,咱们合作初期,先每月生產五百套礼盒,看看市场反应。村里的年轻人跟著陈爷爷学手艺,很快就能上手,后续產量还能再增加。另外,咱们能不能在礼盒里放一张清溪村的明信片,上面印上手作工坊的照片和地址,吸引更多人来村里旅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