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场」的假说(1/2)
刘教授收拾著桌上的资料,动作有些迟缓。
“李总工,我搞了二十年理论物理,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他停下手中的动作。
“会不会…我们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有问题?”
李赫没有回答。
他站在窗前,透过玻璃看著车间里那十台设备。
月光从天窗洒下来,在金属表面投下长长的阴影。
脑海中,前世的记忆开始翻涌。
二十一世纪初,量子纠缠理论刚刚兴起时,学术界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爭论。
传统物理学家认为,两个相隔万里的粒子不可能產生瞬时关联。
但实验结果一次次证明,这种“超距作用”確实存在。
后来,隨著量子场论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宇宙中存在著各种看不见的“场”。
电磁场、引力场、希格斯场…
这些场无处不在,影响著物质的每一个基本性质。
李赫的手指轻轻敲击著窗台。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成形。
“刘教授。”
他转过身。
“你相信'场'的存在吗?”
刘教授愣了一下。
“电磁场?当然相信。这是经典物理的基础理论。”
“不是电磁场。”
李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我说的是一种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的场。一种可能与高能状態下的物质產生共振的场。”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十个圆圈代表十台炉子,周围画满了波浪线。
“假设,当多台创世炉同时运行时,它们会產生某种未知的能量场。这个场会影响炉內的物理过程,导致原本独立的系统產生关联性。”
刘教授皱起眉头。
“李总工,您这个假设…有点唯心主义的味道。”
“唯心主义?”
李赫放下粉笔。
“一百年前,有人说电波能传递信息,也被认为是唯心主义。五十年前,有人说原子能释放巨大能量,同样被当成幻想。”
他指著黑板上的图。
“科学的边界一直在扩展。我们现在遇到的现象,用已知理论无法解释,那就说明我们需要新的理论。”
刘教授沉默了很久。
作为一个严谨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很难接受这种缺乏数学基础的假设。
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他又不能否认实验数据的客观性。
“就算您的假设成立,我们怎么验证?”
“对照实验。”
李赫的回答很乾脆。
“单台炉子运行,看看能不能製造出合格產品。如果可以,就说明问题確实出在多台设备的相互干扰上。”
“然后呢?”
“然后测试两台炉子。先让它们隔墙运行,再让它们並排运行。观察失败模式的变化。”
李赫在黑板上又画了几个图。
“如果我的假设正確,两台炉子之间的距离会直接影响这种'场效应'的强度。距离越近,干扰越强。”
刘教授开始在纸上快速计算。
“这种实验需要大量的材料和时间。每次试验都要消耗珍贵的陶瓷粉末。”
“而且,”他抬起头,“如果上级知道我们在验证一个听起来很'玄学'的理论,恐怕…”
话没说完,控制室的门被推开了。
钱功走了进来,手里拿著一个茶缸。
“李总工,您还没休息?”
他看到黑板上的图,眼中闪过疑惑。
“这是什么?”
李赫简单解释了自己的假设。钱功听完,脸上的表情很复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