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窄门的发现,0.1秒的胜负手(1/2)
数据组的办公室里,空气似乎还残留著前一夜狂欢后的余温。
那台国產大型机的显示器上,三维建模渲染出的图像静静悬浮。
无数黑色坐標点构成的深邃背景中,一条由灰色光点匯聚成的带状结构蜿蜒穿过。
它明亮,璀璨,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灰色银河。”
不知是谁起的这个名字,迅速在整个项目组传开。
它精准地概括了所有人的心境。
在经歷了上百次失败的黑暗探索后,他们终於找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星光之路。
此刻,这条“银河”就是所有人的信仰。
刘教授和他带领的数据组,正沿著这条“银河”的轨跡,进行著最后的数据收束与交叉验证。
计算机的轰鸣声从隔壁计算中心传来,低沉而稳定,如同巨兽的呼吸。
印表机不再疯狂吐纸,只是每隔几分钟,才慢悠悠地输出一张载满最终校验结果的报表。
气氛与前几日的紧张兴奋截然不同。
一种胜利在望的篤定,让每个人的动作都变得沉稳。
李赫站在办公室中央,目光平静地看著墙上那张巨大的参数坐標图。
图上那条由红色记號笔连接起来的灰色路径,已经变得非常清晰。
它所有的分支,最终都指向了坐標系中一个极其微小的区域。
一个几乎要被周围密集的黑色失败点完全吞没的区域。
“李总工。”
刘教授的声音突然响起,打破了办公室的寧静。
李赫转过身。
他看到刘教授拿著几张刚刚列印出的报表,脸色却不像是即將宣布胜利。
这位统计学家的眉头紧锁,眼神里混合著难以置信与极度的凝重。
他身后的几位年轻数据分析员,也都垂著头,脸上全无发现“银河”时的激动。
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李赫心中一闪而过。
“最终的计算结果出来了。”
刘教授的声音有些乾涩。
他將手中的报表递给李赫,动作缓慢,仿佛那几张纸有千斤之重。
李赫接过报表。
纸张上是一系列复杂的函数和收敛计算。
他直接翻到最后一页的结论部分。
那里只有短短几行字。
当看清那几行字的瞬间,李赫的瞳孔猛地收缩了一下。
他脸上的平静表情没有改变,但握著纸张的手指,指节却无声地泛白。
“这是什么意思?”
王元植院士拄著拐杖走过来,他察觉到了气氛的诡异变化。
李赫没有说话,只是將那份报告递给了老人。
王院士推了推老镜,凑近了仔细阅读。
“要让晶须种子完美地生长,並自发连接成致密的网络结构,需要在烧结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时刻……”
老人逐字逐句地念著,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轻。
当他念到最后一行时,他的声音已经微弱到几不可闻。
他猛地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惊骇。
他倒吸一口凉气,身体因为震惊而微微晃动了一下,手中的拐杖在地面上敲击出清脆的声响。
整个办公室的空气,在这一刻彻底凝固。
报告的结论,苛刻到近乎荒谬。
要获得成功,需要在烧结进行到第4.75小时的那个精確节点,於0.1秒的时间窗口內,同时完成三项极限操作。
第一:炉膛温度,从1600摄氏度,瞬间跃升至1950摄氏度。
第二:炉內气氛,从强还原性的氢气环境,瞬间转换为弱氧化性的混合气体环境。
第三:炉膛压力,从一个標准大气压,瞬间提升至两个標准大气压。
0.1秒。
一个眨眼都嫌太长的时间。
在这短暂到几乎不存在的瞬间里,要让一台庞大的工业设备,同时完成温度、气氛、压力的三项剧烈突变。
这已经不是工业操作。
这是神话。
“这……这不可能。”
一位年轻的博士喃喃自语,他脸上的血色迅速褪去。
“三百五十度的温差,要在0.1秒內完成,需要多大的瞬时功率?炉体本身的热惰性怎么克服?”
“气氛转换,要在0.1秒內完成气体置换,排气和进气的速度要多快?这会造成炉內巨大的压力紊流,样品会被直接吹飞。”
“还有加压,0.1秒內提升一个大气压,这根本不是加压,这是爆炸。”
工程师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每一个问题都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所有人心中刚刚燃起的希望。
发现“灰色银河”的巨大喜悦,在这一刻被冰冷的现实彻底击碎。
整个项目组的气氛,从云端之上的狂喜,瞬间跌入万丈深渊。
那条璀璨的“银河”,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条通往绝壁的死路。
它最终指向的,不是宝藏。
是一个根本无法打开的、被神明焊死的保险柜。
王元植院士的胸口剧烈起伏,他扶著桌子边缘,才勉强站稳。
他看著报告上的那个0.1秒,许久,才用一种近乎嘆息的语气说道。
“我早该想到的。”
“通往真理的道路,从来都是又窄又小。”
他抬起头,看著李赫,眼中带著一种复杂的悲凉。
“他给这条路起了一个名字。”
“窄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