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灰色地带的扩张与希望的银河(1/2)
实验室的空气中漂浮著松香和焊锡的微弱气味。
那张巨大的参数坐標图前,气氛安静得只剩下计算中心传来的、持续不变的机器轰鸣。
第153號样品对应的那个灰色三角形,在密集的黑色圆点中,成为了所有人视线的唯一焦点。
它是一个异类。
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异类。
“以153號坐標点为中心。”
李赫的声音打破了静默。
他没有提高音量,但每个字都清晰地送入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重新设计实验矩阵,进行重点区域攻关。”
刘教授推了推鼻樑上厚重的眼镜,镜片反射著日光灯的白光。
他的手指在刚刚列印出来的计算机模擬报告上划过,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根据重点模擬的结果,高概率区域已经收敛。”
这位统计学专家此刻的表情,混合著学者的严谨与发现新大陆的亢奋。
“我建议採用新的l9正交表,对这片灰色地带进行九次穿插式探测。”
他將一份全新的实验方案递给李赫。
表格上的参数组合更加密集,数值的变动也更加微小。
升温速率的调整单位从0.1度/分钟,精確到了0.05度/分钟。
气氛浓度的变化,从5%的步长,缩小到了1%。
这不再是大范围的盲目探索。
这是在已知宝藏区內,用探针进行精確扎点。
“开始吧。”
李赫接过方案,只说了三个字。
新一轮的“重点攻关”实验正式启动。
整个实验楼的运作节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之前的忙碌带有一种悲壮的疯狂,而现在,则是一种充满期待的精確。
操作执行组的老师傅们在操作台前,神情专注。
他们手中的旋钮每一次转动,都比以往更加谨慎。
炉温监控室里,九条新的温度曲线在屏幕上同时延展。
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极小,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共同向著一个未知的终点攀升。
二十四小时后,第一批重点攻关的样品出炉。
当第162號样品的检测数据出现在屏幕上时,检测室里爆发出了一声压抑的惊呼。
“李总工!”
一位年轻博士的声音带著无法抑制的颤抖。
李赫快步走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匯聚在电子显微镜的显示器上。
屏幕的图像中,原本只在153號样品中零星出现的晶须,此刻成片地生长著。
它们不再是几根孤零零的细丝。
它们形成了一小片疏鬆的绒状结构,虽然依旧脆弱,但数量上有了几何级的增长。
“硬度……局部硬度达到了35hv!”
另一侧,负责性能测试的工程师报告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这个数值依旧远远不够,但它比灰色地带出现前的最高值,翻了一倍。
李赫走到墙边的巨大地图前。
他拿起红色的標记笔,在第162號样品对应的坐標点上,画下了一个比之前更深的灰色三角形。
第一个奇蹟发生了。
紧接著,第二个、第三个奇蹟接踵而至。
第165號样品。
它的整体性能依然很差,但在样品断面的某个核心区域,材料的微观结构呈现出一种初级的网络形態。
那些晶须不再是杂乱无章地生长。
它们开始互相搭接,尝试著编织成一张不完整的网。
王元植院士拄著拐杖,身体前倾,几乎要把脸贴在显示屏上。
他摘下老镜,用力揉了揉眼睛,又重新戴上。
老人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作为材料学的泰斗,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种自发形成的有序网络结构意味著什么。
这意味著材料的生长机制,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又一个深灰色的三角形,被標记在了地图上。
第171號样品。
它的硬度没有显著提升,晶须数量也没有更多。
但它的致密度,在某个微小区域內,第一次突破了3.0g/cm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