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计算机的怒吼与第一片灰色地带(1/2)

计算中心里的大型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声。

李赫站在控制台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著。屏幕上滚动著密密麻麻的代码,每一行都代表著一种参数组合的可能性。

“启动蒙特卡洛模擬程序。”

技术员小心翼翼地按下执行键。瞬间,整台机器开始全速运转。

磁带机的转动声变得急促,无数个穿孔纸带被快速吞吐。印表机开始疯狂地吐出计算结果,纸张在地上堆积成小山。

“这声音……”一位年轻的技术员瞪大眼睛。

机器的轰鸣声越来越大,整个计算中心都在震动。指示灯疯狂闪烁,数据在屏幕上以惊人的速度刷新。

对於1980年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大规模的模擬计算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李总工,这台机器不会烧坏吧?”操作员的声音里带著明显的担忧。

李赫摇摇头。“让它跑。我们需要模擬十万种参数组合。”

计算机的怒吼声传遍了整个实验楼。楼道里的工作人员纷纷探头张望,不知道计算中心里发生了什么。

与此同时,实验室的烧结炉也进入了24小时不停机的工作状態。

九台创世炉並排运行,炉膛內的温度传感器显示著不同的数值。1450度、1380度、1520度,每一台炉子都在执行著不同的工艺参数。

夜班的老师傅们轮流值守。他们的眼中写满了疲惫,但依然坚持著精確的操作。

“第47號样品出炉。”

“第48號样品装炉。”

“第49號样品开始升温。”

机械化的操作声在深夜的实验室里迴响。每一个样品都被严格编號,每一次实验都被详细记录。

王元植院士推开实验室的门,拐杖在水磨石地面上敲击出沉闷的声音。

老人的眼中带著深深的震撼。这种工业化的试验方式完全顛覆了他对科研的认知。

“李总工,这样大规模的实验……”

“是必要的。”李赫头也不抬地盯著炉温监控屏幕。“我们在绘製一张前所未有的地图。”

数据组的办公室里同样灯火通明。

每一个失败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性能测试。硬度计、万能试验机、显微镜,各种检测设备24小时运转。

“第52號样品,硬度23hv,抗弯强度8mpa,密度2.1g/cm3。”

“第53號样品,完全粉化,无法测试。”

“第54號样品,表面烧焦,內部疏鬆。”

每一组数据都被输入到巨大的参数坐標图上。墙上的图纸已经密密麻麻地標满了黑色的坐標点。

每一个黑点都代表著一次失败,一条走不通的路。

一周后,失败地图上的黑点已经多达上百个。

整张图看起来触目惊心,仿佛所有的道路都被堵死了。

“我们已经排除了这么多可能性,为什么还是找不到正確的方向?”一位年轻的博士忍不住抱怨。

实验室里开始瀰漫著焦虑的情绪。连续的失败让所有人都感到压抑和迷茫。

“也许这个方法本身就有问题。”另一位博士私下议论道。“我们可能在做无用功。”

李赫察觉到了团队士气的变化。他放下手中的实验报告,走到那张巨大的失败地图前。

“看这里。”他指著图上的一个区域。“这些失败点不是隨机分布的。”

所有人都围拢过来,仔细观察著那些黑色的坐標点。

“高温区域的失败模式主要是玻璃化。低温区域的失败模式主要是疏鬆结构。气氛过强的区域会发生分解反应。”

李赫的分析让大家重新燃起了希望。这些失败確实不是毫无价值的。

“继续实验。”他的声音依然坚定。“每一次失败都在缩小我们的搜索范围。”

第二周,失败地图上的黑点增加到了150个。

计算中心的大型机依然在咆哮,模擬计算已经进行了数十万次。列印出的数据报告堆满了整个房间。

就在所有人都开始怀疑这个方法的时候,数据组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李总工!”检测员的声音里带著明显的兴奋。“第153號样品有异常情况!”

李赫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走向检测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