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第一次「创世」,未知的期待(1/2)

深夜十一点,分析中心的检测报告终於送到了实验室。

李赫接过那份厚厚的报告,封面上印著“样品编號:cw-001”的字样。报告的纸张还带著印表机油墨的味道,在昏黄的日光灯下泛著微光。

王元植院士颤巍巍地凑过来,老镜片反射著灯光。材料组的几个博士围成一圈,连呼吸声都压得很轻。

“密度:理论密度的98.7%。”李赫翻到第一页数据,声音平静得没有任何波澜。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98.7%的理论密度,意味著材料內部几乎没有气孔,达到了接近完美的致密状態。

“维氏硬度:2180hv。”

又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普通工业陶瓷的硬度通常在1000hv左右,这个样品的硬度几乎提高了一倍。

“抗弯强度:850mpa。”

“断裂韧性:12mpa·m^1/2。”

每一个数据都远超现有材料的性能极限。材料学博士们面面相覷,眼中满是不敢置信的震撼。

但李赫知道,真正的关键还在后面。

他继续翻阅报告,目光停在了电镜照片上。这些黑白照片记录著材料微观结构的每一个细节。

在5000倍放大的电镜照片中,晶粒结构呈现出前所未见的规律性排列。每一个晶粒都沿著特定方向生长,形成了高度有序的微观组织。

“看这里。”李赫指著其中一张照片。“晶界完全消失了。”

这句话让在场的材料专家们瞬间明白了这意味著什么。晶界是材料中最薄弱的环节,裂纹通常从晶界开始扩展。如果晶界消失,材料的强度將获得质的飞跃。

“这不可能。”一位头髮白的材料学教授摇头。“常规烧结工艺不可能实现晶界的完全消除。”

李赫没有解释,继续翻阅著报告。x射线衍射谱显示,材料的晶体结构发生了微妙而关键的变化。

原本混乱的晶体取向,在动態梯度环境下重新排列,形成了高度一致的织构。这种织构赋予了材料各向异性的性能优势。

“化学成分分析呢?”王院士问道。

李赫翻到最后几页,那里记录著元素分布的详细数据。

“添加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完全固溶进入基体。”他指著谱图上的峰位。“没有出现第二相析出,说明固溶度达到了理论极限。”

这个结果证实了李赫的理论预测。在动態梯度环境下,原子扩散受到定向驱动,可以实现远超平衡態的固溶度。

实验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所有人都在消化著这些数据的含义。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这是材料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李总工。”王院士的声音有些颤抖。“这个理论,这个技术,將会改变整个材料工业。”

李赫放下报告,表情依然平静。但他的手指轻轻敲击著桌面,显示出內心並非完全平静。

“这只是开始。”他站起身,走向控制台。“现在我们要进行第一次正式实验。”

“正式实验?”材料组的博士们面面相覷。“刚才那个不是正式实验吗?”

“刚才只是验证理论可行性的预实验。”李赫在控制台上调出一份全新的工艺文件。“现在要製造真正有实用价值的材料。”

屏幕上显示出一套复杂的配方数据。与之前製造內胆和验证样品的配方完全不同,这份配方中添加了几种特殊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氧化鈦:2.5%

氧化钒:1.8%

氧化铬:3.2%

氧化鋯:15%

氧化铝:77.5%

每一个百分比都精確到小数点后一位。

“这些添加剂的作用是什么?”一位博士好奇地问道。

“氧化鈦提供高温稳定性。”李赫一边调整配方参数一边解释。“氧化钒改善韧性。氧化铬提高耐腐蚀性。氧化鋯增强强度。”

这种多元复合配方的设计思路,在当时的中国还属於全新概念。大多数材料研究还停留在单一组分优化的阶段。

“配方確定后,开始製备粉料。”

材料组的博士们立刻行动起来。电子天平、球磨机、乾燥箱,整个实验室重新忙碌起来。

称量过程异常精確。每一种原料都要用分析天平称重三次,取平均值,確保误差不超过0.01%。

球磨工艺也进行了优化。球磨时间从24小时延长到36小时,转速从200转/分钟提高到250转/分钟。

“球磨介质也要更换。”李赫检查著球磨罐。“用氧化鋯球代替钢球,避免铁污染。”

整个製备过程持续了两天。

当最终的陶瓷粉料製备完成时,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批粉料的与眾不同。粉末顏色呈现淡灰色,手感异常细腻,在阳光下甚至能看到微弱的光泽。

“粒径检测结果。”一位博士报告道。“平均粒径0.3微米,分布极其均匀。”

这个粒径比之前的样品更细,意味著烧结过程中能够实现更高的致密度。

压製成型的过程同样经过了优化。压制压力提高到60兆帕,保压时间延长到60秒。模具预热温度从80度提高到120度。

成型后的坯体呈现完美的几何形状,表面光滑如镜,边角分明。用游標卡尺测量,尺寸精度达到了±0.05毫米的级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