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第一次「创世」,未知的期待(2/2)

“准备装炉。”

李赫亲自將坯体放入创世炉的样品架上。这个动作很轻很慢,手部没有任何颤抖。

炉门关闭,密封系统启动。伴隨著轻微的嘶嘶声,炉內开始抽真空。

真空度达到10^-3帕的级別,然后充入高纯氬气。这个过程重复三次,確保炉內气氛的绝对纯净。

“开始升温。”

李赫在控制台上设定了一套极其复杂的烧结程序。温度曲线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剧烈起伏,峰谷相间。

第一阶段:室温升至600度,升温速率每分钟3度。

第二阶段:600度升至1000度,升温速率每分钟5度。

第三阶段:1000度升至1200度,升温速率每分钟2度。

第四阶段:1200度保温30分钟。

第五阶段:1200度升至1450度,升温速率每分钟1度。

第六阶段:1450度保温4小时。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化学意义。低温阶段排除结合剂,中温阶段开始颗粒结合,高温阶段实现致密化。

但更复杂的是气氛控制程序。

氬气、氮气、氢气按照毫秒级的间隔交替注入。气氛成分在还原性和氧化性之间快速切换,为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化提供动態驱动力。

0-30秒:氬气流量25l/min

30-60秒:氮气流量20l/min,氢气流量5l/min

60-90秒:氬气流量30l/min

90-120秒:氮气流量15l/min,氢气流量3l/min

这种精確到秒级的气氛控制,在当时的工业界闻所未闻。

整个实验室的人都围在控制室的观察窗前,看著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

温度曲线按照设定程序稳步上升。每一个转折点都精確无误,显示出控制系统的高精度。

气氛控制系统同样运行完美。各种气体的流量传感器显示出精確的数值变化,误差不超过1%。

压力梯度形成良好。炉內中心区域保持45兆帕的高压,边缘区域维持在35兆帕的相对低压。

“看这个数据。”李赫指著其中一个传感器的读数。“温度梯度已经建立。中心1450度,边缘1200度。”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盯著那些跳动的数字。

炉膛內正在发生著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反应。在动態梯度环境的驱动下,原子开始按照全新的规律重新排列。

传统烧结过程中,原子的扩散是隨机的,遵循热力学平衡定律。但在动態梯度环境下,原子扩散受到定向驱动,打破了热力学平衡的束缚。

氧原子在高温高压下被激发到高能级状態,然后在梯度驱动下定向迁移。金属阳离子同样受到电场梯度的作用,沿著特定方向扩散。

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烧结”,更接近一场微观层面的“大爆炸”和“星云演化”。

原有的晶体结构被彻底撕裂,原子重新组合,形成全新的有序排列。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两个小时后,温度达到第一个保温平台。炉內反应开始进入稳定阶段。

四个小时后,升温过程进入最后阶段。从1200度到1450度的缓慢升温,为材料的最终致密化提供充足的时间。

八个小时后,最终保温阶段开始。炉內温度稳定在1450度,压力梯度保持在设定值,气氛组成按照程序精確变化。

整个保温过程持续了四个小时。在这四个小时里,材料內部发生著最关键的微观结构演化。

晶粒在梯度驱动下定向生长,缺陷向低能量区域迁移,第二相颗粒均匀分散。最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复合微观组织。

深夜两点,保温结束。降温程序启动。

这个过程同样关键。降温速度必须精確控制,避免热应力导致的开裂,同时保持微观结构的稳定性。

降温分为三个阶段:

1450度到1000度:每分钟降温2度

1000度到500度:每分钟降温3度

500度到室温:自然冷却

又是六个小时的漫长等待。

当炉温最终降到室温时,已经是早晨八点。整个烧结过程歷时十八个小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彻夜未眠。

李赫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颈椎。关节发出轻微的咔嗒声。

“准备开炉。”

所有人都围拢过来,眼中满是期待和紧张。

成败在此一举。

炉子里诞生的东西,將决定他们这几个月的努力,是走向辉煌,还是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