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DC-8客机(2/2)

东吕听出了刘铁军婉转的拒绝之意,並未直接反驳,而是话锋一转,试探性地问道:“刘局长,民航局这边对dc-8这款飞机还有印象吧?”

“dc-8?”刘铁军听到这个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民航局档案里的记录。几年前局里评估干线客机採购时,確实曾租赁过一架麦道的dc-8进行飞行测试。他回忆道:“是的,当年局里试飞过dc-8。单论飞行性能,那架飞机的表现確实不错,操控性和稳定性都令人满意。但最大的硬伤还是在其经济性,它的运营成本实在缺乏竞爭力,所以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波音707。”

东吕敏锐地追问道:“你刚才说的经济性问题,核心因素是不是购机成本过高?如果不算初始购置价格,它在实际运行中的油耗等运营成本,跟波音707相比,差距应该没有那么大吧?”

刘铁军误以为东吕是在为直接採购旧款dc-8进行铺垫,连忙解释道:“部长,我们现在討论的是新型支线飞机。更何况,我们民航机队里现有的波音707都快到退役年限了,怎么可能再考虑老旧的dc-8呢?”

东吕笑著摆摆手,揭开了谜底:“刘局长,你误会了。我指的自然不是让民航局再去买老旧的dc-8客机。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们三机部有个代表团在参观麦道公司工厂时,正好看到他们为一些dc-8返厂更换cfm56-2发动机。就在那时,麦道方面提出了一个颇有创意的改造方案:他们建议截短现有的dc-8机身,更换为更先进的超临界机翼,並且將四台发动机替换为两台效率更高的cfm56涡扇发动机。”

东吕顿了顿,进一步解释道:“麦道表示,这个方案很大程度上也是响应了民航局之前对效率提升的明確需求。它借鑑了波音成功的发展路径——即在707干线客机基础上,研发尺寸更小、效率更高的737窄体客机。麦道希望通过这个改造型號,重新进入竞爭激烈的支线或中短程干线市场。”

刘铁军对这个技术构想產生了兴趣,但立刻抓住了核心疑问:“这个思路本身確实很有吸引力,部长。不过,dc-8机型的经济性问题在这个改造方案里解决了吗?”

东吕显然有备而来,胸有成竹地解释:“这正是关键点。我们分析后认为,dc-8最初高昂的採购成本,核心原因在於其独特的机身结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导致製造工时远超波音707,单价自然水涨船高。”

他详细对比了两种机身设计的优劣:“dc-8的机身横截面採用的是双泡形设计:由上下两个不同直径的弧形结构连接而成。上半部分客舱直径较大,乘客空间舒適;下半部分货舱直径虽小但更紧凑。这种设计的最大优势是货舱容积利用率极高,能容纳更多的旅客行李和航空货物。相比之下,波音707採用標准的圆形截面机身:结构简单、製造工时短、成本低是核心优势,但在空间利用效率,特別是下腹货舱容积方面,確实不如dc-8的设计。”

东吕最后拋出了方案的核心竞爭力:“麦道公司为了展示诚意並切实降低飞机总价,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合作模式,將这种技术成熟但製造复杂的机身结构交给我们上海飞机製造厂来生產!利用我们的人工和供应链成本优势,可以大幅度降低这部分部件的製造成本,最终拉低整机的销售价格,使其经济性真正具备市场竞爭力。”

刘铁军听完吕东条理清晰的分析和颇具吸引力的合作方案,態度明显鬆动:“吕部长,我明白了。请三机部继续深化与麦道公司的沟通。我回去后会立即將方案详情以及本次会议討论的要点,向沈局长做详细匯报。”

东吕趁热打铁,进一步强调方案的可行性和紧迫性:“刘局长,还有一点非常关键,这类基於成熟平台的升级改造,研发周期要远短於全新设计。波音当初开发737,从1964年5月正式启动,到1967年12月通过faa型號认证,实际只用了不到三年半时间!麦道公司完全有能力在类似的时间內完成这个项目。”

“民航局需要儘快进行內部评估,拿出一个初步意向订单出来!只有这样,麦道才会根据我们实际的需求启动项目的正式研发工作。现在进行开发,在83年可以採购了。”

从刘铁军的神態中可以看出,吕东部长提出的方案和论据,已经成功地打动了他,並促使民航局层面愿意进行更深入的探討和推动。隨后,刘铁军带著这份新方案匆匆离开了办公室,显然是要赶回民航局展开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