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DC-8客机(1/2)

时间到了1980年的3月。

在三机部的办公室內,林振凯、东吕部长、马云峰总师及刘铁军几人正围坐在一起,商討客机的选型问题。

刘铁军是民航局一个军转副局长,现在也一起参与这次关於客机的商谈。

马云峰总师率先开口:“林主任,这次我仔细考察了国內外市场和航空公司需求,您的方案,也就是基於运10机身改型发展支线客机,恐怕行不通。”

他稍作停顿,拿起一份资料强调:“最主要的问题在尺寸上。运10原本是干线客机的设计標准,机身直径比其他主流支线客机大得多。这会直接导致飞行气动阻力剧增,油耗居高不下。费油这一点,恰恰是现在航空公司最敏感的核心痛点。”

他补充道:“即便我们看到国际市场上支线客机確实有向更大尺寸发展的趋势,比如庞巴迪和巴航工业推出的新机型,但它们的机身直径仍远小於运10的干线客机標准。现在航司最强烈的诉求就是节油和方便维护,过大的机身在这两方面都会造成显著的负面效应。”

林振凯回应道:“之前,也是我的一个想法。”

林振凯认真听完马云峰的论述:“之前的想法主要还是一个初步提议。马总师你这次考察得到的数据和市场反馈很宝贵,这个方案看来確实需要重新慎重考虑。”

东吕部长转向马云峰总师,目光中带著紧迫感:“马总师,即便我们立刻启动新机型的研发工作,从完成设计到最终取得適航证,整个过程估计需要多久?”

马云峰沉吟片刻,回答道:“按照国际航空巨头的普遍开发流程,仅仅完成设计阶段就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而后续完成全部的试飞科目、適航审定流程,至少还需要四到五年。”

他顿了顿,语气带著专业审慎的评估:“这还是在技术能力充沛、流程高效推进的理想情况下。考虑到我们自身的研发体系可能遇到的挑战,要完成整个流程,恐怕至少还需要额外两到三年的裕量。”

东吕部长默默计算了一下,面色凝重:“那么,保守估计就要11年左右,乐观来看也需要8年时间了。”

他沉默片刻,转向民航局的刘铁军副局长,语气透著政策层面的无奈:“老刘,之前国家与鹰酱政府达成的合作协定,我们现在確实很难单方面提出异议。引进麦道公司项目的安排,这是上级明確交办的任务,我们也需要顾全大局。”

刘铁军显然了解內情,点了点头,但也表达了担忧:“部长,这个任务的性质我明白。但恕我直言,麦道公司目前的民用客机產品,在市场上实在没有什么明显的竞爭优势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