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追读!)第六十六章:金瓶掣籤(2/2)

李瑛的声音继续,如同金玉撞击:“待退位出家之赞普圆寂,其转世灵童寻访认定之权,当归於佛祖与大唐皇帝陛下共掌,由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主持,广邀吐蕃高僧大德,依佛门仪轨,寻访其转世灵童踪跡。”

“待寻得数位候选灵童后,由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召集吐蕃僧俗官员会议,详加甄別,最终確定三名身世清白、佛缘深厚之候选幼童,將其姓名、籍贯、生辰、灵异徵兆等,详列奏表,飞马呈报长安,恭请皇帝陛下圣裁。”

殿內死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金城公主也震惊地抬起了头。

“最后,亦是重中之重。”李瑛朗声道,“待皇帝陛下御览奏表,硃笔钦准掣籤人选及日期后,於布达拉宫佛祖金身之前,设金瓶大典。”

“典礼当日,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吐蕃僧俗官员、四大寺堪布等,皆须到场,由大唐官员,以汉、蕃两种文字,將皇帝陛下钦准之候选幼童姓名,恭楷书写於象牙名签之上。”

“名签书写完毕,当眾由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吐蕃首席僧官共同核验无误。”

李瑛的敘述条理清晰,细节森严,好像金瓶掣籤真的是自己发明似的:“核验无误之名签,由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亲手,以明黄贡缎包裹封存。”

“当眾开启特製之纯金宝瓶,將包裹严实之名签,投入金瓶之中,由在场高僧大德,诵念经文,加持祈祷。”

“掣籤之时。”李瑛的声音带著“肃穆”,“由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亲捧金瓶,於佛前摇动,摇动既毕,当眾探手入瓶,掣出一签。”

他做了一个缓慢而有力的“抽取”动作,“掣出之名签,由大总管当眾拆封,高声宣读其上姓名,宣读完毕,將此名签交予在场所有唐蕃官员、高僧,一一传阅,同时,瓶中剩余未掣之名签,亦需全部取出,当眾拆封传阅,以昭信实,示天下以公正无私,绝无偏袒。”

李瑛的目光最终落回面无人色的尺带珠丹脸上,“经此金瓶掣籤、佛祖与皇帝陛下共鉴而掣中者,即为吐蕃新任赞普,如此,赞普之位,永续佛缘,永固於李唐皇帝陛下所定之轨。”

“后世子孙,循此例而行,则唐蕃和睦,血脉相连,永无兵戈之祸,你以为此法如何?可解朝野之忧?可安吐蕃万世?”

死寂!

紫宸殿內,如同被抽乾了空气。

尺带珠丹如坠冰窟,浑身冰冷,僧袍已被冷汗彻底浸透,他信奉佛教不假,可这“金瓶掣籤”,哪里是尊佛?分明是將佛祖也变成了大唐皇帝手中的提线木偶,將吐蕃赞普的转世,变成了长安皇宫里的一场精心操控的抽籤游戏。

从此,吐蕃赞普是生是死,是真是假,是贤是愚,皆操於大唐皇帝一念之间,这比直接灭国更狠,这是要抽走吐蕃的魂,断掉吐蕃的根。

“殿.....殿下.....”尺带珠丹嘴唇哆嗦著,喉咙乾涩得发不出完整的声音,他试图挣扎,然而,他刚一抬头,便对上了李瑛那双不可置疑的眼眸。

他毫不怀疑,只要自己敢吐出一个“不”字,等待他和赤松德赞的,绝不仅仅是殿外冰冷的刀斧,更是吐蕃王族血脉的彻底断绝。

“噗通!”

尺带珠丹双腿一软,再次重重跪倒在地,光禿的额头死死抵住刺骨的金砖,用尽全身力气,从牙缝里挤出几个破碎而绝望的音节:“谨遵殿下法旨,金瓶掣籤乃佛祖垂恩,陛下的圣德吐蕃永世感佩。”

他匍匐在地的身体,如同被抽掉了所有骨头,只剩下微微的、绝望的颤抖。

一旁年幼的赤松德赞,茫然地看著父亲崩溃的模样,又怯生生地看向御阶上那位笼罩在神光中的表哥,小小的身体也因巨大的恐惧而僵直。

金城公主闭上眼,一滴清泪无声滑落,没入华丽的宫装衣襟。

李瑛缓缓收回目光,脸上无喜无悲。他转身,步履沉稳地踱回御座。

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欞,斜斜照射在御案一角,那里,不知何时,已静静摆放著一份早已擬好的、关於设立“金瓶掣籤”制度的詔书草案,墨跡犹新。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抚过那略带凉意的锦缎捲轴,就像抚摸著雪域的千里江山。

一个將雪域高原王权彻底锁入金瓶的时代,伴隨著尺带珠丹彻底地跪服,缓缓拉开了它沉重的歷史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