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赴长安(2/2)
他,尺带珠丹,这位曾经梦想著成为高原霸主的赞普,此刻,已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金城公主默默上前,將那份密信再次轻轻推到尺带珠丹面前。
她的眼中没有胜利者的得意,只有深深的悲悯和一丝尘埃落定的疲惫。
尺带珠丹的目光死死盯著信纸上那刺目的“禪让”、“出家”、“长安”等字眼,胸膛剧烈起伏,最终,化为一声长嘆,沉重得仿佛耗尽了毕生气力。
他颤抖著伸出手,抓起案上一方象徵赞普无上权威的九眼天珠印章,又颓然放下。
“传令。”他的声音嘶哑乾涩,如同砂纸摩擦,“打开宫门,迎接大唐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郭子仪。”
三日后,红山之巔,布达拉宫前宽阔的广场。
阳光刺眼,照耀著广场中央临时搭建的高台。
空气中瀰漫著浓郁的藏香和酥油气息,却压不住那股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气氛。
台下,黑压压地跪满了吐蕃的王公贵族、僧侣和部分胆大的平民,人人面色灰败,噤若寒蝉。
台上,郭子仪一身玄甲,按剑而立,渊渟岳峙,目光如电,扫视著下方。高適全身披掛,侍立其侧,手按剑柄,眼神警惕。
尺带珠丹身著最隆重的赞普礼服,头戴金翅宝冠,一步步走向高台中央。
他的步伐沉重而缓慢,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刀尖上。他身后,年仅七岁的赤松德赞,被一名神色肃穆的老僧牵著手,小脸紧绷,努力维持著王子的威仪,眼底却藏著深深的茫然与不安。
桑耶寺的大住持,手持金剪,立於一旁。他的表情悲悯而庄重。
仪式简短而压抑。尺带珠丹当眾宣读了一份用汉蕃两种文字写就的詔书,声音乾涩,毫无起伏,宣布因“年老德薄,难堪重任”,將赞普之位传於其子赤松德赞。
隨即,他缓缓跪下,在数万道目光的注视下,大住持上前,手中金剪落下。
一缕缕夹杂著些许灰白的乌髮,无声地飘落在冰冷的石板上。
阳光照在尺带珠丹新剃的光头上,反射出刺眼的光晕。他闭上眼,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颤抖。当最后一缕头髮剪落,他仿佛被抽走了所有脊樑,整个人瞬间佝僂下去,那身华丽的赞普礼服穿在他身上,显得无比讽刺和淒凉。
台下,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泣声,那是忠於尺带珠丹的老臣和妃嬪。
朗·梅色和末·东则布面无表情地看著,心中大石终於落下了。
“礼成!”郭子仪洪亮的声音打破沉寂,“奉大唐监国皇太子殿下令諭,即日起,吐蕃国事,暂由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郭子仪,与金城公主殿下,共同监国裁决,直至新赞普成年。”
他的目光转向一旁的高適:“高將军!”
“末將在!”
“著你率三千精骑,即刻护送前赞普尺带珠丹、新赞普赤松德赞,以及吐蕃进献国书、贡品之使团,启程前往长安。沿途务必確保安全,不得有误。”
郭子仪的声音带著不容置疑的命令,“覲见太子殿下,聆听天朝教诲。”
“末將遵命。”高適抱拳领命,目光扫过那失魂落魄的光头身影和那懵懂茫然的孩童,心中並无多少胜利的喜悦,反而沉甸甸的。
他知道,长安,才是真正的战场。这趟护送,绝非坦途。
旌旗招展,驼铃声声,庞大的使团队伍在河西军的严密“护送”下,缓缓离开了逻些城。
尺带珠丹坐在一辆没有任何標识的普通马车里,闭目如同枯槁的佛像。
赤松德赞则坐在另一辆稍显华丽的马车上,频频回望那越来越远的红山宫殿,小脸上写满了离乡的惶恐。
金城公主的车驾紧隨其后,她掀开车帘一角,望著雪域高原渐渐模糊的轮廓,眼中情绪复杂难明。
高適策马行在队伍最前方,腰间的横刀在高原的阳光下闪烁著冷冽的寒光。
他抬头望向东方,长安的方向被重重关山阻隔。太子殿下您要的,真的只是这两个人,和那份称臣的国书吗?
风捲起尘土,迷离了视线。这支承载著吐蕃屈辱与未知命运的队伍,正沿著漫长的唐蕃古道,一步步走向那座象徵著无上权力与重重迷雾的东方帝都。
等待新任吐蕃赞普的,绝非荣耀的朝覲,而是一场深不可测的惊涛骇浪。
长安城深邃的宫门之后,那位年轻的监国太子,早已张开了无形的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