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黄埔广场 天台小学(1/2)

第164章 黄埔广场 天台小学

上午十点。

陈耀豪准时出现在狮城发展局。

他理了理领带,推开了会议室的大门。

周局长早已等候多时,见陈耀豪进来,立即起身相迎,脸上掛著热情而不失庄重的微笑。

“陈生,欢迎你来狮城投资呀。”

陈耀豪快走两步,伸手与周局长紧紧相握,笑著道:“周局长客气了。是狮城优秀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我。”

两人的手有力地握在一起,摄像机、照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闪光灯將这一刻定格。

签约仪式正式开始。

周局长首先致辞,详细介绍了狮城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政策。

陈耀豪安静地听著,目光却不自觉地飘向窗外林立的高楼大厦。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旗下第一个城市综合体竟然会出现在外埠而非本土。

这个决定在集团內部引起了不小爭议,但他力排眾议,坚信这里是和记黄埔进军国际的最佳跳板。

“陈生?”周局长的声音將他拉回现实,说道:“请您为我们讲几句。”

陈耀豪起身,从容地走到话筒前,他没有看事先准备的稿子,而是目光扫过全场,微笑著开始了他的即兴发言:

“谢谢周局长。各位朋友,站在这里,我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第一次来狮城考察时的情景。

那天下著雨,我的航班延误,到达时已是深夜。

但让我惊讶的是,发展局负责对接的团队依然在机场等候,並且已经为我们高效地重新安排了之后所有的行程,分秒不差。”

他顿了顿,虽然说得真真假假,但声音充满了真诚。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专业,更是一种尊重和诚意。

在接下来的考察里,我看到的不只是四通八达的港口、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我更看到了一种精神一一一种讲求效率、尊重规则、同时又拥抱多元的狮城精神。

我们的理念,是打造不止於消费,更关乎体验、文化与社区连接的城市空间。

而狮城的开放、创新与活力,正是这种理念最佳的土壤。

所以,选择这里,不是偶然,而是因为我们找到了理念相通、志同道合的伙伴。

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纸合约,更是一个承诺,一个共同打造未来的开始。”

台下安静了片刻,隨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周局长在一旁频频点头,面露讚许之色。

最关键的签约环节到来。助理將两份精致的合同文本放在双方面前。

陈耀豪拿起笔的那一刻,笔下千钧,意味著和记黄埔正式开启全球化布局的新篇章。

他警见周局长眼中期待的目光,不再犹豫,在合同右下角坚定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交换合同时,两人的手再次握在一起,这次比之前更加有力,充满了对未来的共同期待。

“合作愉快,周局长。”

“一定会愉快的,陈生。狮城不会让您失望。”

仪式结束后,陈耀豪被记者团团围住。

面对“为何选择狮城作为首个海外综合体项目”的提问,他笑了笑,答案早已在心中酝酿多时:

“城市如同人,有其独特的气质。狮城的开放与创新,与和记黄埔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里不是异乡,而是第二故乡。”

隨后的工作午宴安排在发展局附近一家典雅的中餐厅。

席间,气氛轻鬆了许多。

周局长不再只是官方代表,更像是一位热情的本地嚮导。

“陈生,尝尝这道辣椒螃蟹,算是我们狮城的『国菜』了,”周局长热情推荐道:“这味道,別的地方可不容易吃到这么地道的。”

陈耀豪尝了一口,连连称讚道:“果然名不虚传!味道层次丰富,辛辣中带著鲜甜。

就像狮城给我的印象,多元文化融合得恰到好处。”

这个比喻引得席间眾人会心一笑。

话题很自然地转向了更深入的交流。

周局长细致地介绍了狮城市民的消费习惯、家庭周末娱乐的偏好、以及近年来对绿色建筑和智能科技的推崇。

“我们非常期待和黄广场不仅能带来一流的品牌,更能引入创新的消费理念和环保技术,成为本区域的一个標杆。”

陈耀豪认真地听著,不时点头回应道:“周局长请放心,这正是我们的目標。

我们计划在项目中融入最新的节能系统,並打造一个规模可观的公共艺术空间。

我们不仅是在建一个商场,更希望它是能代表狮城新时代面貌、吸引市民和游客都愿意来的城市客厅。

比如,我们甚至可以考虑將一些本地设计师的品牌引入主力店区域午餐在这样务实又充满展望的交流中进行。

双方谈论了项目动工的时间表、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协同合作。

杯盏交错间,最初的官方礼仪已转变为合作伙伴间的坦诚与信任。

离开餐厅时,周局长握著陈耀豪的手说道:“陈生,今天之后,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了。有任何需要协调的,隨时直接找我。”

陈耀豪真诚地回应道:“一定。期待下次见面,就是在工地上了。”

签约仪式圆满落幕后,陈耀豪並未如寻常那般即刻返程。

香江的事务虽函待处理,但他决定留在狮城,陪伴邓丽君几日。

卸下商场上的锋芒,他仿佛换了一人。

这几日里,没有镁光灯的追逐,没有合同的条款,只有寻常巷陌的烟火气息。

他们或是在傍晚时分,避开人潮,漫步於寧静的滨海湾园,在落日余暉中低声交谈,享受难得的清静:

或是在雅致的私人餐厅共进晚餐,桌上烛光摇曳,映照著彼此轻鬆的笑顏。

他专注地听她说起近来排练与演出的趣事,听她柔声细语地讲述对音乐的新感悟,时光在杯盏轻碰与温言软语间悄然流淌。

这短暂的停留,是刻意为之的抽离,是浮华世界间隙中偷得的几分温情与私密。

他珍视这褪去所有头衔与身份后,仅作为“陈耀豪”本身的简单时刻。

直至三日后,方才搭乘最早的航班,返回香江。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正处於重建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隨著婴儿潮的涌现和大量移民的涌入,公立教育资源日益紧张,而私立学校的学费又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台小学”应运而生,成为香江一道独特而震撼的教育风景。

当时,香港政府为缓解就学压力,推出了一项富有创新意义的政策:

志愿者及宗教团体只需每年象徵性支付一港幣租金,便可在政府徙置区的天台开办学校。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利用了城市空间,更让无数无力承担高昂学费的贫苦孩子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位於黄大仙徙置区天台的普贤小学,正是这批天台学校的代表之一。

由李锦与陈庆浩两位教育者创办,学校採用复式教学,一位老师同时为多个年级授课,条件虽简陋,却托举起了许多底层孩子的求学梦。

这一天,陈耀豪带著小周慧泯来到普贤小学参观。

教学楼顶的教室以铁丝网作隔断,公共水渠和厕所都需共享,卫生条件颇为艰难。

然而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热望,却让所有到访者动容。

周慧泯轻声对陈耀豪说:“豪哥,我想和他们分享零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