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黄埔广场 天台小学(2/2)
来之前,她特意准备了一大袋果饼乾。
在安保人员的协助下,她高兴地將零食分发给一个个好奇张望的孩子们,天台上顿时漾开了纯真的笑声。
与此同时,陈耀豪在与校创办人李锦、陈庆浩的会谈中郑重表示:“我代表陈振南慈善基金会,向贵校捐赠十万港幣,用於改善教学环境与师资待遇。”
他进一步提出,继续说道:“我也希望协助你们向政府申请教育用地,由我们慈善基金会出资捐建一所新的正规校舍。”
李锦激动地回应:“感谢陈生的大力支持!我们立即启动申请程序,相信港府也会积极回应。”
隨后,在多家媒体的见证下,一场简单却情意深重的捐赠仪式在天台教室旁举行。
摄像机与闪光灯之间,陈耀豪將象徵十万元港幣的捐赠牌递到李锦手中,孩子们站在他们身后,目光明亮如星。
这时,《华侨日报》的一位记者上前提问:“陈生,如今香港做慈善的人不少,但像您这样亲自深入天台学校、关注细节的却不多。您如何保证捐款真正用到孩子身上?”
陈耀豪微微頜首,坦然回应道:“我们慈善基金会设有专项小组,会持续跟踪善款使用,定期公开帐目。更重要的是——.”
他转头望向正在与孩子们分享零食的周慧泯,语气温和却坚定的说道:“教育不是施捨,是希望。
我们不仅捐钱,更会参与改善教学环境、提供师资培训。真正的好慈善,不是一次性headline,而是持续的承诺。”
另一位记者追问:“据悉您还计划协助校方申请政府用地捐建新校,这是出於什么考虑?”
他答道:“天台学校是时代的產物,它可贵,却不该是长久之计。孩子们应在安全、
健康的环境里学习。
我们不仅要缓解眼前困难,更要推动改变一一让每一个梦想,都不因出身而受限。”
採访结束后,陈耀豪並未匆匆离去,而是与几位教师继续交谈,仔细询问他们教学中的实际困难。
这一幕也被记者悄悄记录下来。
这些设立在天台上的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一座城市良知的见证。
它们从铁皮棚起步,在风雨飘摇中扎根,最终一步步走向正规化、走向官方认可。
而这背后,正是无数像陈耀豪这样真诚的慈善家、像李锦与陈庆浩这样坚守的教育者,用他们的信念与行动,照亮了香港教育史上最温暖的一页。
他们的故事,不是豪言壮语的慈善秀,而是一砖一瓦、一诺千金的责任与担当。
隨后几日,陈耀豪接连走访了深水埗、观塘等多处的天台小学。
他所到之处,看到的无不是以铁丝网围起的简陋教室、风雨侵蚀的黑板、以及孩子们身上洗得发白甚至破损的衣衫。
在一所由教会资助的天台学校,他俯身问一个小女孩:“最喜欢上什么课?”
女孩小声说:“我喜欢写字,但冬天会冻手。”
陈耀豪沉默片刻,隨即嘱咐助理记录下需添置取暖设备。
每离开一所学校,他不仅留下慈善基金会的捐款,更反覆对隨行记者强调:“教育不只是课本和课堂,更应包括温饱与尊严。
若有市民家中有不再穿著的旧衣旧鞋,或是愿意捐献一顿午餐的费用,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很快,陈耀豪的慈善之行成为城中热门话题。
有市民在看到报纸报导后,主动整理家中的旧衣物,联繫报社请求转交;
茶餐厅老板娘林太发起“一碗饭一餐暖”行动,號召每桌顾客多付一碗饭钱用於支援天台小学学童餐食;
而在《星岛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中,更有教师写道:“陈耀豪先生所为,非施捨,乃是对教育公义的坚守。”
不过,议论中亦不乏反思之声。
一位署名“老港人”的市民在电台节目中说:“慈善可贵,但更盼港府能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要让下一代只能在风中读书。”
也有人讚嘆:“难得的是陈耀豪先生亲自走入天台学校,看见最真实的需要,这是真正做慈善的態度。”
陈耀豪此番行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既唤醒了市井之间的善心,也將“天台学校”这一特殊时代的教育现象,推入了公眾关切的视野之中。
2月17日,除夕。
陈耀豪提著两盒年礼,在赛西湖畔的住宅区拐了几个弯,轻轻叩响了姐姐家的门。
门开时,暖光裹著煎鱼的香气扑面而来,油锅的滋滋声从厨房传来,夹杂著阿姐急促却欢快的脚步声。
“细佬!这么早到?”陈炽莲繫著围裙,额角沁著细汗,手里还抓著一把葱。
她身后,姐夫李达强正低头认真地剥蒜,抬头朝他笑了笑说道:“耀豪来了啊,自己坐。”
“家姐,要不要我帮手?”陈耀豪探身望向窄小的厨房,流理台上堆满了鱼、鲜虾、发好的菇,一只砂锅在炉上咕嘟冒著白气。
“得啦得啦,你再挤进来,我们连转身都难!”陈炽莲笑著挥手赶他,说道:“去同强仔玩啦,他就快闷到同积木讲话了!”
客厅角落,两岁大的李志强坐在地毯上,专心堆著彩色木头,对门口的动静毫无兴趣。
陈耀豪走过去蹲下,声音放软说道:“强仔,阿舅父陪你玩好唔好?”
小男孩抬头警了一眼既熟悉又陌生的男人,默不作声地挪到沙发另一端,用后背对著他。
陈耀豪不禁失笑,挠了挠额角说道:“喂,强仔,如果你肯同阿舅父玩,我答应带你去海洋公园坐过山车,睇海豚表演,点样?”
小孩耳朵动了动,慢慢转过身来,眼晴亮晶晶的说道:“真?有海豚?”
“当然!”陈耀豪趁机坐近些,虽然他自己也只是在报纸上看过海洋公园的gg。
1月才开张的新乐园,成为了全港热门话题,“好呀!”强仔终於丟掉手里的积木,扑过来拉住他的手指,说道:“阿舅父不准骗人!”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陈耀豪勾住那只软软的小指,心里默默决定明天就去买海洋公园的导览图。
厨房里的烟火气渐渐散去,餐桌上已是琳琅满目。
陈炽莲最后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发財好市”一一髮菜蚝鼓燉猪手,浓郁的褐色汤汁还在小锅里咕嘟冒著泡。
她解下围裙,长舒一口气说道:“好啦!开饭!”
李达强早已摆好了碗筷,又特意给耀豪开了一瓶冰镇蓝妹啤酒。
“辛苦啦,老婆。”他笑著给炽莲拉开椅子,顺手捏了捏她的肩膀。
强仔被耀豪抱上特意加高的儿童椅,眼晴却直勾勾地盯著那盘油亮亮的红烧乳鸽。
“鸽鸽!要鸽鸽!”他挥舞著短胖的手指喊道。
“右规矩,要等齐人先可以食饭嘎。”炽莲轻声力备,眼里却带著笑。
她先给每个人碗里留了一勺象徵“年年有余”的清蒸东星斑,鱼身上的葱丝香油光闪动。
“来,阿豪,试试你阿姐拿手的鲍鱼菇。”李达强给耀豪夹了一只饱满的鲍鱼,说道:“她煨了整整一个下午。”
耀豪咬了一口,软糯鲜毫立刻在口中化开。
“正啊!家姐你手势简直可以出去开酒楼了!”
“少夸张啦。”炽莲嘴上谦虚,却眉开眼笑地又给他添了一勺干煎大虾,说道:“多吃点,你最近好似清减。”
饭桌上渐渐热闹起来。强央吃得满嘴是油,试图用勺子去留远处的腊味饭,差点打翻面前的果汁,被耀豪手疾眼快地扶住。
姐夫笑著说起最近公司里的趣事,陈耀豪则讲起了天台小学的事。
“细佬,你说起天台投学,我们楼顶流行天台菜园。”陈炽莲说道。
“天台菜园?”陈耀豪疑问道:“伶是在天台上种菜?”
“是的呀,上次为了抢地盘,还发生了械斗,好像还是吹水强出面解决的。”
“哦。”陈耀豪点点头,看样子器一抉也要有规划发展了。
窗外偶尔视来零星鞭炮声,衬得屋內越发温暖安寧。
电你里正播放著无线台的除夕特別节目,欢快的贺年歌作为背景音流淌。
燉汤的热气、笑语声、碗筷碰更的清脆声响,所有的一切都交织成除夕夜特有的团圆图景。
“今年最开心伶系强央终於肯多讲话啦。”炽莲温柔地擦掉儿子嘴角的饭粒,说道:“明年要仕乖,传唔传?”
李达强举起酒杯:“来,祝我新的一年,一家人平平安安,齐齐整整!”
玻璃杯碰更出清脆的响声,连强央也学著举起他的投杯子,用白和舅舅的杯子一碰。
“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
最寻常的祝愿,却承载著最厚重的期盼,融化在暖黄的灯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