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789.占田条令需补充(2/2)

能够提拔一代,培养一代,已经是极限了。诸葛亮这样的人杰,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

张巡自然学他,提拔培养中生代的骨干官吏。有宰相之才的,算是干部梯队中的预备役,得重点关照。

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法令,张巡感觉没啥太大的问题,就问马端临在擬定过程中,参考了哪些数据或者建议。

当然是参考张巡的意见咯,但这话马端临不好说。只能回稟,除了遵照口諭进行修订外,还调查了前宋的推排法和公田法。

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申报这一条,也就是勛贵官人占据田產之后,必然是想尽一切办法隱瞒的。而现在张巡不准备进行大规模的田亩清丈工作,那就没有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去確凿的调查田亩数量。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自主申报,田主说多少是多少。怎么预防这一条,那就有自动转移到封建时代最常用的手法。

举报。

出首举报隱瞒田產的,所得资產分给一半。这在北宋就开始实行了,带元也在部分问题上延续了这个办法。往前推的话,汉武帝时就积极鼓励百姓举报隱瞒財產的问题,通过这个手段来掠夺民间的財富。

对此,张巡是觉得有些不妥当的。因为这里面还有个问题,那就是田地理论上分属於个人,实际上隶属於宗族。

就像当年张巡在常州那般,老张家拥有的土地何止万亩,少说好几万亩,还都是上等的水田。

如此庞大数量的水田,其中大部分都由张巡、张逞这一主支嫡流来管理。其收入都充做所谓的族產,纳入族中所属的社仓內。

以此来供应所有张家的子弟开蒙读书,有考上进士可能性的,会一直供应,保证此人可以脱產求学。族人中有婚丧嫁娶的,也都会从族產中拨出一部分钱米,来保证必要的开支。

其田亩和產出,由张巡、张逞实际管理,但是田亩並不是全都寄托在张巡、张逞身上的。他事实上是分散在无数的族人头上的,只要这个族人有官身,能够荫庇土地,那就会寄託给他一份。

关於此事,张巡记得很清楚,现在担任常州知州的张。在考中进土之前,和他妈妈相依为命。虽然不至於受饥寒之苦,但也没过上什么好日子。

等他省试放榜,喜报传到常州,张巡就立刻和族中的宗老们將价值百方贯的族產,寄託到张的名下。土地数千亩,还有房產、店铺、磨坊等,当然也给一大笔现金类收入,供他当官。

老张家玩得这么顺溜的招数,其他人不会玩吗?

真要是去查,那些勛贵官人肯定是自己名下就只有符合占田数量的田亩。多出来的,分给一族亲友来持有。

普通的老百姓有个百十亩地,並不在占田的限制范围內。淮南新官固然有许多单身的廝杀汉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跟著张巡打天下,而取了富贵的。同样也有本身就是世代军將,在淮南守边出身的那种。

他们可不是光棍汉一个,同宗同族一大把,你名下五百亩,他名下一千亩。上万亩土地稍微一分,就都合法合规了。

田地的文书地契,也不在这些人的手上,都集中保存在宗內话事人的手中。既不能够买卖,又不能够质押。

所以这个问题,你们考虑过吗?单单只是用举报来作为辅助手段?

“陛下圣虑远谋。”马端临先是夸了张巡一句,他父亲马廷弯就是宰相,很多事其实门清的。

“你我之间”张巡皱了一下眉,有话直说,你夸我不好使的。

“单单是寄託分名,也属好事啊。田亩尚在国家税册之上,按律起科便是。”马端临心想这种都不算啥。

“也是。”

“主要还是在隱瞒不报上。”

“卿有何解?”

单单是玩举报张巡觉得也不怎么靠谱,真要是靠举报就行,张居正为什么不玩举报?不就是觉得这玩意儿虽然偶尔能够治標,但不能够治本。况且还引起互相举报的恶劣风气,以后乡里必然举报成风。甚至地方上直接玩栽赃陷害,掠夺民財。

“先登记户口,再颁布法令。”马端临试探著说出了想法。

“恩?”

“无论男女,都得吃粮,粮从地出,人眾多少,地必有多少。”

懂了,张巡立刻就懂了。带寧继承了带宋的户口管理方法,有田產的是主户,没有田產的是客户。因为土地兼併的问题,甚至许多州县出现客户比主户多的情况。由於客户不承担田赋,只承担役和人丁税,统计上相对就容易一些。

碍於如今的运输水平,粮食一般是本地出產,本地食用。所以本地的人口和粮食產出,大概率是动態平衡的。

由本地人口数量,反推粮食產量,再反推土地数量,其实就是一个大差不差的可行方法。

基於此,马端临才提议,先统计好了户口,再颁布占田法令。可以通过户口数量,反推本地的田亩数,有没有瞒报,立刻就能体现出来。

“唔.”

“知广州程鉅夫在外头吗?传他进来。”张巡立刻命人把程鉅夫叫进来,准备隨便抽选一个广州的县,来对比一下在册的数据情况,没有让张巡等多久,程鉅夫就在侍从的指引下,从外廊步入勤政殿。他在外头就知道马端临在內召对,且知道张巡是为了了解占由法令的问题。只是不清楚张巡为什么突然召见他?他又不是户部或者省台负责此事的官员。

“坐吧。”

“同他分说一番。”张巡先让程鉅夫坐下,又让马端临复述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