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789.占田条令需补充(1/2)
第788章 789.占田条令需补充
汪惟正没在京兆呆很久,他得儘快回返长安,向阿难答稟报开办权场的各类注意事项。再者阿难答需要通过榨场,从外部获得財物,来激励赏赐诸军。
每年和阿难答在六盘山一一长安之间来回迁移,那是游牧民族统治领地的习惯。契丹辽国的皇帝不就四时迁移,到处巡视国土嘛,继承了这个统治习惯的安西军,如果单单是正常迁移的话,那肯定不需要多开支什么费用。六盘山的行宫,还是当年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时建造的。去六盘山行宫居住,对蒙古人而言多少还沾点朝圣的意味。
但要拉去河西打仗,年年防秋,这个钱粮就得阿难答想办法筹措。
除了刮陕西的老百姓以外,能够通过榨场获得外部资金,实在是眼前非常必要的一项经济活动。尤其是张巡还答应给三倍马价,於安西军而言,简直是大补。
当然还得通知蒙古勛贵,有大酒喝了。
既然注惟正说要走,张巡肯定也不会阻拦的,临走赐了他六十匹绢,就命有司护送他回返长安。让他给阿难答带个话,好好御虏,必有重酬。
至於制晏,他虽然也不能在中原久待,但是搁京兆附近玩两天也没啥大事。况且张巡不单单是要培养“精寧”,还得把制晏也调教成“精寧”啊。
管制晏现在是不是,中原上邦父母之国的衣炮弹得结结实实的再打几炮。
最后的结果就是制晏带著整整三条纲船的赏赐,向张巡辞行,预备回返占城国內。另外还有一条带寧褒赏使臣的船只跟隨,船上除了使臣外,另有十几名精选出来的锦衣亲军。
这些锦衣亲军要外派到占城,去做战前调查和信息搜集。制晏也是知道有这么一伙人的存在的,表示一定会儘可能的安排妥当。
此时占城和陈朝之间的边界,在后世的越南承天一顺化省,广治省和广平省一带。之所以边界模糊,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先前占城海盗进入陈朝剽掠,陈朝起兵报復。
国境线一带的占人和越人,都各自往国家內部迁移了,导致两边的过境模糊,且范围较大,中间有没有什么特別的联络小道,那张巡不知道,只能依靠制的协助,来进行调查了。
另外製晏还提供了一个他自己也不太確定的消息,就是高的吴哥王朝开始衰弱了。高和占城曾交手过,双方为了爭夺湄公河三角洲,算是狠狠的杀过好几阵。
只不过占城开始受到北面崛起的越南陈朝的进攻,自顾不暇,难以同高交锋。而高自己本身,其极盛期也结束了。
高吴哥神王阔耶跋摩七世时(1181一1201)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包括今泰国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北方同大理国的外围势力接壤,东达占婆和湄公河三角洲。
盛极必衰,遇罗的泰族人已经崛起,多次在战场上击败高军。再过大概一百年,就会被暹罗打得丟盔弃甲,连大吴哥都丟了,进深山老林避其锋芒咯。
知道了,回吧老弟。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高就算了,在一个地区重点扶持一个小弟即可。这也拉上,那也拉上,百分之百会闹出点摩擦的。国与国之间,有领土纠纷的,更是不可胜数。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就是包括领土、殖民地在內的利益分赃不均,最终闹起来的嘛。
瞧见张巡对高完全不甚在意,制晏心中登时安泰。他很清楚张巡要恢復中原碎片交州的决心,那他往北发展的路就完全堵死了。
就凭这几天在京兆看到的,制晏很清楚自己根本没有实力同中原大国爭锋。尤其是现在国家新立,锐气正盛的带寧,张巡的一根汗毛都比他制晏的腰粗。
但交州不敢想,高却可以想一想的。
和北方中原大国学习之后,制晏认为占人在中南半岛甚至马来半岛,都是大有可为的。高人这会儿正因为国內的农民起义和泰族的不断进攻而衰弱,他制是无动於衷实在说不过去。
先协助带寧把交州平定,结好了带寧之后,就可以开拓在湄公河流域的领地了。
甚至连自己如果没打过高人的结果,制晏也设想过了,可以从交州、广东求取天朝父母上邦的援军。
打不出去,守家轻轻鬆鬆好吧,张巡倒是没有制是想的这么多,只当是制是忠心可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口头上表扬了几句,就把人给发送了回去。
如此,就又有时间,同招待使程鉅夫召对了。
前头张巡从程鉅夫的口中,知道了陈朝的许多內情,这回和制晏所知的一对照,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別。
说明小程是实心用事,真的在为咱们张二的王业奔走。
今儿程鉅夫排第二个,宰相们那一班是不排序的,他们第一拨来和张巡商议的都是国家大事。
国家的大政方针,往往就是在张巡和宰相们的召对小会上做出决定的。具体的执行,则在之后交付省台六部。
等宰相们散班,才开始进行其他官员、士绅,甚至是良民的召对。这不稀奇,朱元璋和朱棣就经常召见地方上押运秋粮到南京的粮长,询问地方上的吏治、水利、丰欠和物价。
而且是隨机抽查,並不提前预告。有粮长对答中意,甚至被授予官职。开国之初,没有那么大规模的官吏队伍,从民人中选用也属选官途经之一。
第一个召对的是马端临,他去年任了考官,又是状元出身,此时已经升迁到户部担任员外郎。
此番主要是来匯报先前制定的勛贵官人占田免役法令,具体的条款需要张巡过目。
也算是大事,但內容都是按照张巡的需求编订的,所以也就没有放到皇帝和宰相的召对上討论,只是放在之后。
照例赐座之后,马端临把法令呈给张巡阅看。他虽然是宋朝的状元,但是点选他为状元的是张巡。所以事实上最早的寧朝天子门生,应当是他。
有这么一层关係在,二人说话就比较的隨意。加之宰相们的年纪都渐渐上来了,张巡也得培养接班的第二代,甚至培养第三代。诸葛亮临死之前,刘禪还问他谁可以为相。诸葛亮回答蒋琬和费禕,再问之后,诸葛亮也说不上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