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605.启程调动屯田军(1/2)
第605章 605.启程调动屯田军
不过计划的再好,还是得人来办,张巡决定今天上午不办公,去瞧瞧老泰山李庭芝。张巡的事多,一个月能来见个两回就了不起了。真是没办法,诸事缠身。
和李淑真说得一样,李庭芝现在瘦的就是个柴火棍。若按以前那姿態,標准的英武伟岸大鬍子老帅哥。想想前后也就十年,居然老成这样。
幸好李庭芝说话的中气还挺足的,看精神尚可,人不糊涂。但是不太能饭了,连老廉颇都比不过咯。避开李庭芝,张巡就问李辰孙,老泰山这样的饭量持续多久了?一问才知道,最近几个月都这样。
瞎·—.—.
虽然事不烦,但食少,终究难以长久。张巡心中嘆息,面上却连连恭维夸讚李庭芝,还表示自己马上出巡淮南,朝中大局就都的委託给他。
清楚张巡是在为北伐做准备,李庭芝颇有些我辈义不容辞的架势。放下杯盏就说这事全在他身上,保证不教这临安出半点差池。
好好好,要说不说还是老泰山的觉悟高,活该他当国丈。
同李庭芝吃了个午饭,又讲了讲马上调动二十方屯田守城军北上的事。李庭芝也有个意见,现在他还活著,那自然一切无事。兵权在张巡手里,李庭芝本身水平也非常够,能够稳定的掌握朝局。
可他死了呢?
所以李庭芝建议,北伐和迁都这两件事最好一起办。迁都当然不是说迁回河南开封,要是回开封,那绝对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就河南现在的那个生產水平,
绝对不足以支持建立一个大帝国的中央朝廷。
朱元璋还试图在凤阳建立都城呢,城都建设了一大半。拋开其他原因不说,
单单是凤阳那一带的经济环境,就绝对不足以支持一个封建王朝百万不事生產人口的吸血。
管是开封,还是洛阳,都不行。现在那地方都空的跑狐狸和野狼,根本不长麦子和小米。
在李庭芝想来,张巡还是迁都建康比较好。一则可以继续控制两浙的经济区,保障財税收入。二则也可以兼顾淮南基本盘,时时关注,避免有事。
重点还是临安经歷了上百年的岁月,已经深刻烙印上了赵家的標籤。张巡文不可能天街踏尽公卿骨,內库烧为锦绣灰。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迁都,而且现在就要开始办起来。
先把一些必要的衙署建筑营造起来,不需要太多,反正现在张巡把中央官吏队伍给大大的裁撤了。宋朝旧有的勛贵、外戚和宗子,也不要带走,就丟在临安好了。离开权力中心的庇佑,他们的好日子不会太久的。
在带宋,家里没权没人,哪怕祖父是宰相,也能够在数年之间,叫你彻底破家。
名义都是现成的,张巡要去建康总统水陆各师,预备恢復。那么营建兵马大元帅的府署也很应当,甚至算是必要。
有个大元帅府,就能够应付政权建立早期的办公机构用房需求。南宋在临安建立的宫殿群,也算简陋和狭小。之后元朝灭宋,仅在宋宫室的基础上敕建了五座寺院。总得来说,和北宋开封或者元朝大都相比,都显得寒酸。
也是知道张巡根本不计较这些,李庭芝才会如此直白的和张巡提建议。要是换个乐於享受的人上来,李庭芝就得换一套说辞了。
放心,明白的,张巡本身也有意迁都到南京。
都说了,要么考虑抓经济定都南京,要么考虑抓边防定都北京。张巡个人的想法还是偏抓经济,觉得定都南京比较合適。
也就是现在属於农业社会,封建政府要么抓军队,要么抓財源,要么军队財源一把抓。只有带明,到了后期,尤其是天启、崇禎两朝,东南的財税收不上来,东北的辽兵也逐渐控制不住,两头都没抓住,实在是令人不解。
换到个经济逐渐发展,已经实现工业革命的年代,张巡就定都去鄂州了。鄂州地处九州正中,还控厄长江黄金水道。等到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修筑完毕,南北通衢,四面总控。还方便经略南方,控制海疆。
都是后话,確认李庭芝至少最近几个月不会有事之后,张巡就开始准备出马巡视迁移二十万户一百多万屯田守城军的事宜了。
另外半道上还准备去六安看看汪立信,前头以朝廷的名义给老汪头送夏布,
老汪头还亲笔写了一封谢表上来。去赏赐夏布的天使回来告诉张巡,说汪老平章已经有点走不动道了,平素出行需要乘坐二人抬的步攀。
但是精神尚可,还每天抽出一个时辰,教导家中的子侄后辈们读书。虽然凭他的恩典,保全三代的富贵应该没啥问题。但显然注立信觉得还是自己考一个进士出来最稳当,有了进士出身,凭他在张巡这儿的面子,最次最次,这个子侄也能在退休前干到转运使或者侍即。
行,八十多岁走不动道可以理解,人要是清醒不糊涂,或许还真有发挥余热的时候。
走流程,向赵是稟报自己要出马巡边,以安陆郡王·枢密使李庭芝署理朝中大事之后,张巡“领命”离开临安。叶李作为谋主也跟著张巡一道出发,先把在杭州外围招募的一万多户屯田军往黄州、光州和义阳三关发解。
此时的淮南两路辖区非常广大,从最东边的海州,到最西边的光州、黄州,
足有一千五百里。若是转水程,全程要超过两千里。
也不怪李庭芝上书说淮南路实在广大,他一个人兼顾不过来,將淮南西路分给夏贵防守。他自己专守淮南东路,以策万全。
叶李和金应在临安已经做了大量的提前工作,一面移文到黄州、光州,要他们整顿收拾营房,安插屯田守城军。一面在两浙打造纲船,方便转运。
相比较於简单的抽发良民百姓去实边,这种先编列为军屯户,再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以军法约束屯田军的模式,效率还是有些提升的。
朱八八或许就是玩这套玩的比较纯熟,是以才有了大规模移动两浙之民充实两淮、河南的举措。搞不懂他儿子孙子,怎么就没把这一套给学以致用。先在安南剃头,学沐英在云南剃上几十年的头,再迁移十万户两广之民入交。
洗,也能把交州给洗回来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