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605.启程调动屯田军(2/2)
不提了,交州那是不知道多久以后的事咯,现在能够把中原给调整好,拨弄明白,就算张巡这把做人成功。
沿著江南运河一路前行,过嘉兴、苏州和无锡,沿途都有大量的屯田军在动身迁移。又得感谢先帝赵了,由於六年襄阳大交兵,两浙两淮不停的进行动员,数次云集十方二十方大军出征作战。
整个两淮两浙,至少是目前这一代人,不仅经歷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还熟练於人口迁移。地方上的官府,更是对这些事务得心应手。
连续多次跨越数千里的路程,对襄阳投送兵力,固然耗尽了带宋的膏血,但在持续的战爭中,也极大地磨礪了地方上的百姓和政府机构。
就像明代清代的漕运一般,固然同样在不断地抽取南方的財血,可也確实把整条漕运线上的有关各方给锻链了出来。单单是官方转运的粮食,每年就不下四百万石。
跨越几千里的山河,將四百万石粮食源源不断的送到京师和九边,这组织能力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有的是国家做不到。或者说能做到的,也就那么几个。
要不说战爭锻链人呢,都不需要从头组织了,就按著带宋固有的章程往前运,一程一程的,各有规章制度。
望著一路北上的屯田守城军面貌,张巡还算满意。別的不提,吃了大半年的饱饭,又经歷了一定程度上的操练,这些屯田守城军发去淮边,应当能够担起守城的职责。
沿途所过,张巡还隨机找了好些个屯田军问话。无非就是问练了些什么,平时给餉多少,朝廷下赐的衣料是否充足。
按照先前叶李的规划,有一部分人是专门练习营造,到了地方就筑城修堡,
烧砖炼瓦,建立防御工事。另一部分则练施放弓弩號炮,专门拿来填满城壁。至於种田?江南这边是稻麦轮种,一年两熟制。募来的军户大多知道麦子的习性,
基本还是会种的。
倒是小米,可能需要专门派出屯由官,来好好地传授一番农业上的知识了。
农民其实也不是天生会种地的,应该说他们是会种自己熟悉的作物。让一个陕西的农民种木署,或者种水稻,他也抓瞎。同理,让一个广东的农民种甜菜,种高梁米,他也得抓耳挠腮。
眼瞅著军屯官们还像个人样,知道张巡主抓军事,没敢在军务上动什么大手脚,张巡心中长舒了一口气。
转眼之间,船便到常州。
不必说,回了老家,一切都好,满城的士民都出来欢迎张巡。原任常州知州的张颁干了好几年,论功升去做淮南西路转运使了。但常州知州还是老张家的人在干,张被推举来做了知州。算是张巡的同族兄弟,也是进士出身。和姚的儿子同科,能够年纪轻轻就干常州知州,自然是靠的张巡。
除了和父老们饮宴欢聚,以及回到宗祠內祭拜先祖父们之外,张巡还有个关心的点。
赵湿。
被贬为保静军节度使·美阳县公的赵,编管於常州。一般的人身自由也没有过分限制,张巡只是不希望他有后代而已。
据说张逞还去拜访过几次赵湿,一开始赵湿是避而不见的,后来瞧见张逞来的勤快,到底见了一次。
不久前,张逞还给赵湿送了不少纸墨。按照张的匯报,二人某种意义上还算是结成了忘年之交,聊得很高兴。
哦哟,咱这哥哥玩得哪一出?
生是宋臣,死也做宋鬼?
闻言张巡没有直接去拜访赵,而是先去拜访了自己的好大哥。张逞辞官归隱的理由是回家守护父母的庐墓,所以他现在不住在张家朱夏墅的大宅內,而是在张夫张母的坟墓旁建了几间小屋。
倒也不是茅草房,毕竟守墓是守墓,没必要真去过什么苦行僧的日子。这年头也不兴什么为父母守孝三十年,感天动地,再举孝廉的事了。
真有人能够在墓道里面睡七年以上的吗?实在是感觉这玩意儿像是编的。
远远听著马蹄声响,张逞就知道张巡过来了。亲自出门,站到道边来迎接张巡。不想继续当官是事实,张逞和张巡是亲兄弟也是事实。
以前是长兄如父,要管著弟弟。现在弟弟发达了,真发达的那种,兄友弟恭的態势就稍微变一变了,兄恭弟友。
张巡如何肯让张逞候自己,况且马上就要到父母坟前了,得下马步行。对了,现在不能叫坟,由於张巡的原因,张家上追歷代祖父,都给加封了魏王,所以事实上可以称呼为王陵。
不过也就是叫叫而已,张巡並没有耗资数百方为自己的父母和祖先们重修地面建筑。能省一点是一点,除非哪天张巡真登基了,要往上追尊歷代先祖父,建设所谓的祖陵,那估计会大兴土木一番。
再次见到张逞,张巡感觉自己和哥哥之间,居然已经有了一层隱隱的壁障。
不是那种可见的,就是张逞说话带著恭敬,不復往昔咯。
理解,总会有这么一天的。张巡也不强求什么,张逞愿意咋样就咋样。两人並肩走过神道,张父张母陵前的牛马石像生增加了四对,也有文官武將配侍。
“族中一切可好?”张巡瞧了瞧石像生,发现没有大象,心想是不是得加一对。
“如你所见,乡间繁茂。”张逞说的自然是实话,常州已经成了老张家的私人王国,有张巡的庇护,哪能不好呢。
“家中呢?”家么就是张巡这一支的,当然也包括眼前的王陵情况。
“我应该还能守十年二十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