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国本民心,融合之策(1/2)
第107章 国本民心,融合之策
看完《中国通史》这两集的內容,密室內的气氛悄然变化。
刘备命人送上膳食。
虽非山珍海味,却也精致可口。
饭菜的香气驱散了先前因“乐不思蜀”而带来的那股压抑。
密室內的气氛也变得轻鬆一些。
眾人一边用膳,一边低声交谈。
他们仍在消化著方才光幕上所见的种种震撼,心中却已开始憧憬未来的宏伟蓝图。
诸葛亮轻轻放下手中的竹箸,端起酒盏,浅酌了一口。
他目光扫过眾人,待眾人话音稍歌,方才开口。
他神色肃然:
“诸位,观此《通史》,歷代王朝兴衰更叠,无不印证亮素来所信奉之根本大道一一国以民为本!”
“此番观史,更令亮对其中深意与践行之道,有了诸多新的体悟。”
“然,我大汉如今,人口稀少,户籍凋,此乃制约我等发展壮大,乃至北伐中原、兴復汉室的最大瓶颈!
“无足够之民,何谈强军?”
“无足够之民,何谈兴农桑、足府库?”
“此乃根本之根本,已到急需破解之时!”
法正闻言,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接口道:“军师所言极是。”
“汉中之地,虽经主公与军师悉心治理,人口较之初定时,已有所增长。”
“然放眼天下,欲成恢復汉室之大业,依旧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足啊!”
马超浓眉微,忆及自身在西凉与羌人杂处的经歷,亦是沉声说道:
“军师之策,超亦有所思。”
“西凉羌、氏诸部,其民风悍勇,骑射嫻熟,若能真心归附,確为我大汉劲旅。”
“然彼辈多部落林立,习俗各异,且素无信义,反覆无常。”
“昔日超在西凉,便深知其桀驁难驯,若非以绝对武力震,並辅以利益羈摩,极易生乱。”
“此事若行,当先择其大部,威恩並施,分化瓦解,方能徐徐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
诸葛亮微微頜首,显然对马超的顾虑早有思量。
他眸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千年时光,缓缓道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
“除了鼓励生育、招抚流民、开垦荒地这些固有之策外,亮尚有一大胆之念。”
他环视眾人,见所有目光皆聚焦於己,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著探寻与期待,方才继续道:
“我大汉周边,尚有诸多部族。”
“乌桓、鲜卑、羌、氏、南中诸蛮“彼等虽文化有异,然亦是生民。”
“我等是否可以仁德感化,教其耕织,授其汉话,使其知礼仪,明廉耻,逐渐化其戾气,使其归心?”
“甚至,如那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一般,择其贤才,入我大汉朝堂为官,亦无不可!”
此言一出,犹如平地惊雷!
关羽那双狭长的丹凤眼猛地睁开,眸中精光一闪而逝。
“孔明之宏图远略,某亦能体悟一二。
2
“南中之事,虽赖军师神算,以德服人,然亦耗费不少时日心血。”
“彼处尚且如此,若要將乌桓、鲜卑、羌、氏等更为强悍之部族纳入大汉版图。”
“其与我汉家迥异,融合之艰难,治理之复杂,恐非一时之功。”
张飞更是叫道:“军师,此言恐怕不妥!”
“就说那南中孟获,军师七擒七纵方才使其心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