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国本民心,融合之策(2/2)

“然彼辈蛮夷,野性难驯,反覆无常,今日降服,明日未必不反!”

“我等若將各路蛮夷尽数纳入大汉,岂不是在自家腹地埋下无数祸根,日夜提防,反倒耗费心神?”

田信见状,再次躬身一礼,声音平和却坚定:

“翼德將军所虑,亦是常情。”

“然《通史》之中,亦不乏成功融合之例证。”

“关键在於,何为汉?”

“德远以为,『汉”之一字,歷经四百年传承,早已超越血脉族裔之別,而成一种文化之认同,一种制度之优越,一种精神之归宿。”

“若我等能以仁德信义教化之,以先进耕织、律法惠及之。”

“使其亲身感受大汉之强盛文明与包容气度,使其子孙后代以身为大汉子民为荣。”

“则彼等亦能化戾气为祥和,化外力为內助。”

“正如那佤族先民,感念汉家恩义,一诺千年,世代守护我华夏西南边陲,此等忠义,岂不令人深思?”

诸葛亮与法正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思与强烈的认同。

诸葛亮继续说道:

“德远所言,与亮之思不谋而合!”

“此乃长远之计,非一朝一夕之功。”

“然若能成,则大汉国力,必將数倍於今!”

“只是,具体如何甄別其善恶,如何教化其心智,如何安置其部眾,又如何防范其可能的叛乱与反覆,確保万无一失,確需制定一套周详至极的方略。”

法正眉头微,补充道:“军师与德远所言,皆是高瞻远瞩之论。”

“然孝直以为,此事说易行难。”

“当下我大汉,歷经战乱,户口凋,文教未兴。”

“莫说派遣足额师资官吏前往边鄙之地教化异族,便是在成都左近,能通晓经义、明晰律令之士亦不充裕,通晓诸蛮夷语言、习俗者更是寥若晨星。”

“若无足够合格之师资、官吏,无统一適用之教材,仓促推行,恐非但不能使其归心,反会因误解而滋生事端,欲速则不达,其祸非浅。”

诸葛亮目光转向田信,眼中带著浓浓的期许:

“孝直所虑,確是推行此策之关键。”

“然德远所携之后世格物之学,以及那神物中所载之千年兴衰教训。”

“於教化之道、人才培养、乃至与异族沟通之法,或有我等未曾设想之新径。”

“德远既深知后世民族融合之得失,亮意,此事便由我与孝直主导,德远以其卓识辅之。”

“一同参详制定周全方略,解决师资、教化、安置、防乱诸般难题。”

“共谋此万世之基,不知德远意下如何?”

刘备听闻眾人一番激辩,从最初的惊异,到中途的深思,此刻已是心潮澎湃,龙目之中异彩连连!

他猛地一拍案几,朗声大笑:“好!”

“好一个国以民为本!”

“这,方是兴復汉室,再造乾坤之根本大道啊!”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田信,语气中充满了殷切的期望与不容置疑的信任:

“德远,此事便拜託你了!”

“备相信,以你之才智,定能为我大汉,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融合之策!”

“使我大汉真正成为万邦来朝、四夷宾服的天朝上国!”

眾人闻言,皆是精神一振!

初步商议之下,此项关乎大汉国运兴衰的方略,便由诸葛亮、法正和田信三人主导制定。

马超因久在西凉,深语胡人习性,可从旁参赞西凉诸事。

关羽、张飞则需从军略角度,多加思量如何威与安抚並用,確保边疆稳固。

大汉兴盛的蓝图,在这一次关於人口与融合的深刻討论中,已然初显其雄伟壮丽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