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暴富 名家序言与讲座(序言发单章)(1/2)
第134章 暴富 名家序言与讲座(序言发单章)
许成军翻开吕树的日记,纸页已经泛黄,边角卷得像波浪,有几页还沾着泥点。
其中一页写着:“1977年6月12日,收麦时摔了镰刀,队长说‘麦倒了能扶,人倒了得自己爬’——今天写了首诗,叫《麦芒》,想把队长的话写进去。”
许成军指着这句,抬头问:“你觉得文学该怎么写‘苦难’?比如你摔镰刀的事,要是写成诗,会侧重写事件带来的疼痛感,还是写队长的话?”
吕树愣了愣,随即握紧拳头:“我想写队长的话!疼是一时的,但‘人得自己爬’这句话,我记到现在。就像您写的《谷仓》,没写知青多苦,只写老栓数粮票的样子,可我读的时候,却很感动。”
这话让教室静了半秒。
周海波刚要说话,教室门又被推开,一个穿军装样式外套的男生走进来,是物理系的张磊,手里攥着几页稿纸,上面画着不少机械图。
“抱歉来晚了,”
他把稿纸往桌上一放,“我写了篇军工题材的小说,叫《机床》,讲我爷爷在兵工厂的事。他说 1958年造机床时,三天三夜没合眼,就为了赶在国庆前造出第一台。”
李继海这时提着粥回来,听见“兵工厂”三个字,脚步顿了顿。
他是老三届知青,插队时在军工厂当过临时工,最懂这份感情。
“你爷爷现在还在厂里吗?”
李继海把粥分给众人,搪瓷缸碰撞的声音脆生生的,“我当年在东北兵工厂,见过老师傅为了个零件,用锉刀锉到半夜。”
张磊眼睛一亮:“在!他现在还跟机床打交道!我写这篇小说,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那些机床不是铁疙瘩,是老一辈的命。”
许成军接过稿纸,看到里面有句:“机床的齿轮转了五十年,爷爷的手也磨出了茧,可他说‘齿轮不停,国家就不会停’。”
许成军抬头时,正好对上苏曼舒的目光。
她刚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个暖水瓶,是特意去食堂打热水的,见张磊说得激动,悄悄把热水倒在搪瓷缸里递过去。
下一场面试,进来个扎麻辫的女生,是外语系的徐芊,手里抱着本《外国文学动态》,里面夹着张自己译的聂鲁达的诗。
“我想加入文学社,”
她把译稿放在桌上,很自信,“我觉得咱们不能只写中国的事,也该看看外国的诗——比如聂鲁达的‘爱情太短,遗忘太长’”
胡芝皱了皱眉:“咱们文学社的宗旨是‘记录中国浪潮’,译外国诗会不会偏了?”
徐芊刚要反驳,许成军先开口了:“不偏。1979年的浪潮,本来就包括打开眼界,你译的聂鲁达,要是能结合咱们的生活自己也写写,比如把‘爱情’改成‘乡愁’,说不定更有味道。”
他拿起红铅笔,在译稿上划了句:“‘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要是写成‘你像我的故乡,一片飘雪的麦场’,是不是更贴咱们的日子?”
徐璐眼睛瞬间亮了,赶紧掏出钢笔记录:“对!我怎么没想到!去年我插队时,雪落在麦场上的样子,就是这样的!”
最有意思的是下午的面试。
中文系大三的陈军突然闯进来,手里攥着本《沪上文学》,里面有他刚发表的短篇。
“我来不是面试的,”
他把杂志往桌上一摔,“我就是想问问,你们这‘浪潮社’,到底懂不懂文学?整天喊着‘写土味’,是不是看不起伤痕文学?”
周海波当即就炸了,撸袖子要理论,被许成军按住。
“陈军同志,”
他眼神沉凝,“1976年我在许家屯,每月只有三十斤粮,顿顿喝稀粥,可队长家的娃,还把省下的红薯塞给我。这不是‘土味’,是1979年之前,千万人的日子。”
他顿了顿:“您写的伤痕文学,是疼;可咱们写的,是疼过之后,怎么站起来。就像这粮票,它能换吃的,也能换人心——这才是浪潮的意思。”
陈建军盯着那张三两粮票,脸涨得通红,半天没说话,最后抓起杂志,悻悻地走了。
教室外的桂香飘进来,徐芊小声说:“许学长,你说得真好。我以前总觉得外国诗才高级,现在才知道,咱们的粮票、红薯,都是最好的素材。”
夕阳西下时,面试终于结束。
许成军和众人坐在教室里,手里攥着录取名单。
许得民、吕树、张磊、徐璐,还有二十多个像他们一样,带着故事和笔的学生。
林一民把名单钉在黑板上,红粉笔在每个名字旁画了个小浪纹。
周海波抱着油印机,说要连夜印录取通知。
李继海把剩下的麦饼分给大家,嚼得满屋子麦香。
苏曼舒帮着收拾桌子,碰到许成军的手时,悄悄说:“今天我跟我爸说了你面试的事,他说‘这小子懂文学,更懂日子’。”
许成军笑了,老苏会这么说?
他得说:这混账又在这搞事!
拿起桌上的砚台,往墨锭上滴了滴热水。
明天要给录取的学生写通知书,用先生送的砚台,写最踏实的字。
为什么用砚台?
因为他认为:
中国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会是在文言文基础上组合白话文形成的文言古白句,并融合西方的创作体系架构出来的作品。
未来它叫什么名字,他不知道。
但是一定会是古为今用的,一种古文运动。
——
一转眼,一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
事情多的让许成军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直到三天前,许成军接到了《清明》的邮件,才骤然从“忙忙碌碌”“时间如水”的沉凝状态中抽离。
邮件里面是稿费单、样刊以及一封问候信。
稿费单依然清晰简明,与以前不同的只有数字。
三十多万字,千字八块。
将近三千块的稿费,让许成军身价瞬间暴富!
他又满怀期待的打开《清明》创刊号样刊。
许成军第一个反应是——
他的《红绸》上了头条!
《清明》创刊号的头条!
只见,封面顶部用黑体字印刊名“清明”,下方标注“1979年创刊号”。
中间以魏碑体加粗印小说标题《撕不碎的红绸》。
右下角印一行小字:“献给为祖国安宁而战的勇士们”,字体为红色,与红绸意象呼应。
一时间,他竟然有了种“妈妈,我出息了的!”感觉。
当然,惊喜也远不止于如此。
样刊封面采用“手绘+写实”风格,突出了庄重而不失温度的基调,避免过度渲染战争残酷,侧重英雄精神与和平期许的双重表达。
样刊封面左侧绘有半身军人像。
黄思源原型形象,军帽檐压得略低,左肩沾着硝烟,右手攥着半截红绸,红绸一端飘向右侧,红绸上隐约可见“春燕”二字的绣痕。
右侧留白处,用白描手法绘出三样小物:搪瓷缸、未完成的木梳、浅紫色老山兰,三者以红绸串联,形成战争记忆与和平希望的视觉闭环。
杂志附录设置了“作者创作谈”与“读者来信预告”,符合1979年文学互动的出版传统。
作者创作谈是许成军提前写好的。
标题为《红绸为何“撕不碎”——我的创作思考》,内容围绕“为何选择‘红绸’作为核心意象”“如何平衡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情”展开。
读者来信预告标题为《致读者:关于“英雄与人性”的讨论》,内容称“本刊将开设‘读《撕不碎的红绸》谈感受’专栏,欢迎前线战士、三线建设者、普通读者来信,分享你的故事与思考,优秀来稿将在下期刊载”。
下方附杂志社地址与邮编,鼓励读者参与互动。
其实,
在历史上,《清明》创刊号的头条文章是鲁燕周的《天云山传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