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暴富 名家序言与讲座(序言发单章)(2/2)

《天云山传奇》是粉碎以后第一部对fy扩大化以后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艺作品,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并获得了当年中国作协颁发的中篇小说一等奖。

但是现在,许成军只能对鲁老师说一句对不起了!

他不知道的是,原定的头条本来依然是《天云山传奇》,是鲁燕周知道《红绸》登上《清明》后,亲自去了省作协说明情况。

他直言:《红稠》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其叙事手法的创新比内容还要可贵,我们缺的就是这样的叙事!此外,前线战争依然在进行,《红绸》作为战争题材小说更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陈主席欣然采纳。

采纳之余,他真的找到了矛老,请求矛老为《红绸》做序。

其实,多数情况下杂志小说不会请名家做序,主要受限于杂志的“时效性”与“篇幅限制”以及小说本身的“独立性”需求。

但是,也有小部分杂志小说例外。

比如“重磅长篇连载”的开篇和“专题策划”或“纪念特刊”中的核心作品。

《红绸》恰好都符合。

于是呈现在许成军面前的,让他热血喷张的——样刊封面标题下方用小号楷体标注的几个字“茅盾代序”。

序言可见:

观近世军旅文学,非谓往昔之作无足观——其间亦有描摹沙场壮烈、歌颂英雄气概之佳篇,然或不免囿于“英雄叙事”之窠臼:重硝烟弥漫之场景铺陈,而轻人性褶皱之深掘;耽于“保家卫国”之宏大宣讲,而疏历史肌理之细察。今读《撕不碎的红绸》,竟觉耳目一新——作者以“红绸”为脉,以“时空迭印”之法为针,将 1966年三线建设至今的边境烽烟、工地夯声、市井烟火缝缀成篇,既见山河激荡之壮阔,更见人心幽微之温热,堪称近年军旅文学中“以小见大、以情载道”的突破之作。

值此作付梓之际,欣然为序。愿读者读此作时,既能见硝烟中的壮烈,亦能见红绸下的温情;既能感佩英雄的牺牲,更能生“建设祖国、守护和平”之壮志——此乃作者之愿,亦吾之期许也。

矛盾

1979年秋于bj’

《清明》将于十月初三在全国首发。

——

这一个月,浪潮文学社也逐渐步入正轨。

许成军任社长,暂时没有副社长,创作部许成军亲自兼任,编辑部暂时由许得民担任部长,联络部交给了新闻系大三的王楚楠,她是上海本地人,本身也是校学生会的副主席,在后世也是创下了诺大名声的女强人。

组织部暂时交给了林一民,其实许成军本来想着让他当副社长,但是他自己就拒绝了,理由是,资历浅薄,不足以直接担当大任。

其实就是大一给一群大二大三的当社长确实说不过去。

十月的复旦,梧桐叶开始泛黄。

每周五晚七点,中文系阶梯教室总会准时亮起灯,那是浪潮文学社固定的例会时间。

许成军总提前十分钟到,把从图书馆借来的《人民文学》《收获》摊在讲台上,偶尔还会放上自己誊抄的、从《安徽文学》编辑部辗转要来的菡子散文手稿复印件等。

这些“宝贝”是他从安徽青创会带回来的,油墨香混着旧纸的味道,成了例会的“前调”。

“今天先报选题。”

许成军把钢笔别回胸前的口袋,钢笔还是先生给的那支,笔帽上还沾着点没擦干净的墨渍。

他说话时,眼神扫过坐在前排的王楚楠、许得民和林一民,最后落在后排那群或青涩或带着好奇的社员脸上。

王楚楠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牛皮笔记本,上面用红笔写着“外联记录”四个字,翻开本子,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字迹:“上周跟校广播站谈妥了,每周三晚‘青春之声’栏目,给咱们三分钟读诗时间。还有,下周三下午,我联系了沪上作协的老师,来给咱们做场‘新时期文学的可能性’讲座,场地定在第三教学楼大阶梯教室。”

她说话干脆利落,带着上海姑娘特有的精明与干练,像颗精准的小钢珠,把事情一件件弹出来。

许得民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手里攥着几张稿纸,是社员刚交上来的短文:“这周收了二十三篇稿子,我和几个编辑组的同学筛了下,有五篇可以上咱们的‘内部交流稿’。还有,成军,咱们社刊的名字,你想好了没?”

“想好了,就还叫《浪潮》。”许成军点头,“浪是时代的浪,潮是咱们年轻人的潮,挺好。”

林一民在一旁补充:“组织部这周统计了下,现在正式社员有三十七个,还有二十多个意向社员在观望。我打算搞个‘迎新创作赛’,主题就叫‘我看见的 1979’,一等奖奖励一本《鲁迅全集》,怎么样?”

他说话时带着点大男孩的腼腆,却把活动想得很周全。

例会就在这样的你一言我一语中进行,没有严格的层级划分,更像是一群怀揣着文学梦的年轻人,围在一起织网。

网住那些散落在校园里的灵感,也网住这个时代的风声。

仙舟馆。

过去中文系的储藏室变成了许成军等人的活动基地,屋子五十多平,清理出了两个会议室和几间办公桌。

这是和章培横争取过来的,也借着师兄的光了。

条件虽然简陋,但是所有人却充满了热情。

“社长,今晚你做古文今用的讲座嘛?”

几个社员看见许成军进来,都是非常积极的打招呼。

许成军笑着点头。

这一个月来,许成军与这些社员们朝夕相处,将前世体制内的一些经验用到了创社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既取得了社员们的普遍支持,不单纯是从文学才能上的支持,而是社员们衷心的认可许成军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这是属于一个体制内“中登”换发新生的独特魅力。

又获得了学校的全面认可。

这段时间,他把一些他理解的适合这个时代的,这个时代有的以及没有的创作思路不断整理,写在本子上,循序渐进的在讲座上进行讲解。

从这个时代的作者们最广泛认知的逐渐到许成军后世的一些观点。

文学界的素材很多,题材也很多,他一个人写不完。

“社长,上次讲的关于‘时间循环体’的创作思路非常受欢迎,什么时候再来一次续讲,大家都很期待你的新作!”

“有空一定!”

“别一定啊,大家都等着呢!”徐芊笑着跟许成军调侃到。

“行啊,下回安排你上去给大家好好讲讲。”

小小的储藏室,确实热火朝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浪潮”和许成军带来的与这个时代不一样的气息。

这一个月来,除了许成军亲自上台开讲座、做分享,王楚楠和作协争取。

这一个月,许成军也邀请了李晓琳、茹智娟以及来沪上出公差的公刘进行了专题讲座。

声势浩大,震动全校。

尤其茹智娟讲座当天,不少非文学社成员积极参与,导致中文写阶梯教室一时竟然难以容纳。

最终校方出面协调了报告厅,进行了公开讲座。

茹智娟在全校学生面进行了“现代文学思考与世界文学思潮”的讲座。

在讲座开始时,茹大姐笑着调侃:“复旦出了个许成军,我其实闻名已久,因为汪曾祺汪先生早早就与成军同志结缘,因为《试衣镜》认识到了他的文学天赋,我当时就想着,作为《沪上文学》的编辑,得向后起之秀邀稿啊!但你们猜怎么着?”

全场同学屏息凝神。

几个闻讯而来却晚到的同济学生没听到前半段,也急忙向周围打听事情起末。

许成军在台下无奈摇头。

她顿了顿,笑道:“我亲笔写了三封邀稿信,成军同志写了一封‘人在安徽,谢邀’,一封‘人在复旦,谢邀’,你们肯定想问,第三回的呢,第三回,我怕抓不着他,就亲自来复旦给他送邀稿信!”

“结果你们也看到了。”

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我被他拉来给你们做讲座。咱也不知道,后面的稿子能不能要到《沪上文学》?”

许成军也乐了,急忙双手合十。

这么一出之后,无论如何也得到《沪上文学》投篇稿子了。

茹大姐确实也是支持他,说了事情始末,就立刻放下手头事物,来到复旦给学生们做了这场讲座。

只是讲座结束时,看他一脸憨厚的模样,终究没忍住,来了一句:“前一阵,李晓琳来我们这可是又说收了你一篇稿子,还说有定鼎革新的潜力,这事我们可是羡慕的紧啊!”

说着,茹大姐与前来支持的中文系代主任章大主任亲切寒暄了几句,就骑着“永久”回家了。

台下的学生们流连忘返。

尤其是外校的学生连连感叹:要是能加入“浪潮”就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