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探索的道路与想要接班(1/2)
第562章 ,探索的道路与想要接班
大同历三十一年(公元1653年)10月25日。
秋高气爽,京城夏允彝府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朱由检与媳妇周氏,携子女前来拜访。
这是朱幼薇与夏完淳成婚后,双方家庭的第一次正式会面,意义非比寻常。
夏允彝与盛氏早早便在门前迎候。见到朱由检一行,夏允彝热情地将他们引入正厅。
周氏令随行的朱慈炯奉上礼盒,笑道:“听闻亲家远洋归来,备了些薄礼,是自家裁缝铺子里做的几件寻常衣裳,聊表心意,还望莫要嫌弃。”
盛氏连忙笑着接过道:“亲家母太客气了!您的手艺,京城谁人不知?这礼物再贵重不过了。”
她对于周氏这位历经巨变却能从容面对、凭借双手开创生活的前朝皇后,内心是存着几分敬佩的。
一旁的朱慈炯迫不及待地问:“姐姐,小外甥在哪里?快带我们去瞧瞧!”
其他几个半大的小子也纷纷附和,厅内顿时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
朱幼薇笑着应道:“好,好,这就带你们去。”她向父母和公公告退,领着一群兴奋的弟弟们去看望尚在襁褓中的夏浩轩。
周氏见状,也顺势对盛氏笑道:“让孩子们自己玩去,我们姐俩也好说说话。”
两位母亲便借机离开,将正厅留给了朱由检、夏允彝和夏完淳这三人。
众人离去,厅内稍静。朱由检颇为熟稔地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金属烟盒打开,递向夏允彝一支。
夏允彝接过,淡淡的烟草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朱由检又将烟盒示意给夏完淳,夏完淳连忙摆手拒绝:“多谢岳父,小婿…担心烟气会沾染衣物,对浩轩不好。”
朱由检闻言,理解地点点头将烟盒收起,笑道:“谨慎些好。”
由检对夏允彝还是很有好感的,当初他虽然在京城,但也知道夏允彝组建几社想要拯救大明,只可惜大明的虫豸太多了,夏允彝也无力回天。对而夏完淳这个女婿也满意,年轻有为,为人沉稳正牌。
夏允彝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问道:“亲家,我在欧罗巴羁留十有余年,于国内情状所知不免隔膜。你如今是《民生报》的主编,洞察市井民生,可否与我讲讲,如今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朱由检闻言笑道:“困恼?归根结底,最大的困恼莫过于‘钱不够花’。
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需银钱开路。即便是稍有余财的小康之家,亦要烦恼子女教育的花费,父母年迈的医药,乡间农户羡慕城里工匠月钱丰厚,生活便利,而工匠们又眼红那些富商巨贾,可以挥金如土,不为生计发愁。至于那些富人嘛。”
他顿了顿,语气略带嘲讽道:“他们想的则是如何将财富翻倍,如何将这份家业完美地传给子孙后代,还总觉得朝廷税赋过重,盘剥了他们。”
夏完淳接口道:“要我说,皆是贪念作祟。人生所需其实有限,纵有广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家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社长曾说,当个人拥有的财富远超其自身所需时,余下的部分,本质上便是代社会掌管,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在不必看得过重。”
朱由检看着女婿,眼中流露出几分赞许道:“你们年轻一代,思想更近徐社长,锐意进取,理想高远。
但老一辈,尤其是那些白手起家创下产业的富户,想法却大不相同。他们视产业为毕生心血,认为‘父传子,家天下’乃天经地义,自古以来何曾有将家产传给自家骨肉还需缴纳重税的道理?”
夏允彝道:“我倒是认为此税制颇有远见。本朝开国虽仅二十余载,然因产业大兴,工商繁盛,豪富之家积累财富之速,远超前代。如今一些顶尖富豪所拥资财,恐已不逊于昔年的亲王郡王。若不加调节,恐生祸端。”
朱由检却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道:“对他人主张公平容易,但若这公平落到自己头上,便觉艰难了。”
夏允彝听出他话中有话道:“亲家此言,似有所指?”
~~~~~~~~~~~~~~~~~~~~~~~~~~~~~~~~~~~~~~~~~~~~~~~~~~~~~~~~~~~~~~~~~~~~~~~~~~~~~~~~~~~~~~~~~~~~~~~~~~~~~~~~~~
他进一步分析其利弊:“此模式优势在于,管理层级大幅精简,管理成本显著降低。因人人皆为‘东家’,监督成本低,且利益攸关,工匠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确实大幅提升,对于挽救那些濒临倒闭的作坊,效果立竿见影。朝廷也甩掉了包袱,还能稳定收取税赋。”
“然而,其缺陷亦很明显。”夏完淳并不讳言,“这种模式极易形成利益固化的小团体。为了确保自身分红最大化,工匠集体往往会倾向于‘内卷’——尽可能不招或少招新人,迫使现有成员承担更多工作。
长此以往,不仅阻碍了就业扩大,其本身也会逐渐演变成一个排外、封闭的‘新行会’组织,与大同社追求的‘开放’、‘共享’理念,恐怕会背道而驰。”
夏允彝听完,惊叹于这种模式的创新性,这确实是在“天下为公”理念下的一种大胆实践,试图在小范围内实现“生产者当家作主”。
但其内在的、导向小团体利益固化的逻辑缺陷,也同样清晰。
夏允彝想了想道:“此制利弊皆极鲜明。虽范围狭小,缺陷不少,然确是一条未曾设想的路径。若能持续改进,补其弊端,或许真能为我民朝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康庄大道,亦未可知。”
“我民朝根基是工匠,即便失败,夯实的也是根基,可谓是有利无害,这样的探索总比大明时期圈养几十万宗亲要好。”
朱由检无言以对,的确,比起大明的王公贵族每年白领朝廷的俸禄,这些工匠还是要自己做工,民朝工匠地位等同于大明的士绅贵族,这样一对付这点探索的学费又算不了什么。
十月二十六日,元首府办公室。
办公室内陈设简朴,最引人注目的是占据了整面墙的书架,以及一张巨大的、标注着民朝疆域与主要铁路网、工业区分布的地图。
刘永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了刚刚归国述职的夏允彝。
夏允彝恭敬地将一本装订整齐的书册呈上:“元首,这是下官在英格兰期间,根据所见所闻及多方资料整理的《英格兰大革命记事》,请元首过目。”
刘永接过,翻开书页,快速浏览起来。他的阅读速度极快,目光扫过关键章节,特别是关于杰拉德,克伦威尔与议会军、以及其后与长老派、平等派等势力博弈的部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