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探索的道路与想要接班(2/2)
约莫一炷香后,刘永合上书册,轻轻放在桌上,摇了摇头道:“这个杰拉德,是这场革命的主导力量,最大的问题在于没能彻底认清自身的力量源泉和敌人究竟是谁。
他们想推翻王权与旧贵族的统治,却不得不与新兴的乡绅、有产者、商业资产阶级结成联盟,这本无可厚非。
但关键在于他未能建立起一支完全听命于自身政治理念的、独立的武装力量。”
他站起身,走到那张巨幅地图前,看着陕北地区,回顾那段峥嵘岁月道:“回想当年我们在大同工业区刚刚站稳脚跟,第一要务就是组建我们自己的护卫队,这就是我们大同军的前身。杰拉德连武力都掌握不了,还革什么命?”
刘永回到座位,拍了拍那本《英格兰大革命记事》,语气转为肯定道:“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份记录极其重要,其成功之处与失败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
我会让人加紧刊印,分发至各级军官、官员以及社内学院,作为学习研讨的材料。”
接着他谈到了对夏允彝的安排道:“仲彝,你在外多年,见识广博,又熟悉旧制与新学,元首府经过讨论,决定任命你为天津知府。”
夏允彝立刻起身,肃然道:“下官领命。”
刘永示意他坐下,详细交代道:“天津卫乃我朝北方重镇,其支柱产业是钢铁与造船,关系到国计民生与海防建设,你必须倾力维护,确保其技术领先、生产稳定。
此外,天津还有仅次于扬州的股票与期货交易市场,金融活跃,但也易生波澜。你的任务不是干预市场具体运作,而是维持秩序,防范奸商操纵,避免市价大起大落,影响实体产业和民生稳定。记住,稳定压倒一切。”
考虑到夏允彝刚刚回国,刘永又体贴地补充:“给你三个月假期,好好与家人团聚,过了元宵节再去上任。”
“多谢元首体恤!”夏允彝心中感激道。
大同历三十一年(公元1653年)十一月五日,京城,徐晨府邸。
一年一度的公民议会再次召开,民朝各地公民议员,地方官员齐聚,徐晨府邸也变得热闹起来,不时有官员拜访。
这日,高俊和土根带着一个中年人,挑着两个沉甸甸的箩筐前来拜访。守门的卫兵显然与他们相熟,笑着通报后便引他们入内。
高俊一见到徐晨,脸上就笑开了花,指挥着那中年人将箩筐里的东西一一取出:“社长,您看,这是咱孟津农场今年新腌的咸鸭蛋,流油起沙!这几只是散养的老母鸡,炖汤最是滋补。还有这板鸭,味道正得很!”
最后,他颇为自豪地举起半只熏得油亮、色泽诱人的猪腿:“社长,这是咱们农场今年试制成功的熏猪腿,用的新法子,您尝尝鲜,要是觉得好,可得帮咱们宣传宣传!”
徐晨笑着让他们坐下,目光却落在那个一直略显拘谨的中年人脸上,端详片刻恍然道:“你是高子聪?”
那中年人高子聪顿时激动得脸泛红光,连连点头:“是我是我!社长还记得我?”
徐晨哈哈一笑:“怎么不记得,你可是我们村有名的孝子,为了母亲,没少跟你爹顶牛,我怎么可能不记得。”
高俊不好意思地搓搓手道:“陈年旧事,让社长见笑了。”
当年他压榨媳妇和儿子的事情没少被同村人笑话,为了此事还被拉的游行示威了一回,这可以说是他人生最丢脸的时刻了。
他推了儿子一把道“子聪,现在在咱们农场管着最大的那个养殖场,您别小看,如今洛阳市面上卖的鸡蛋,十颗里至少有三四颗是从他那儿出去的!”
“哦?了不得!”徐晨赞许地点头,“子承父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这养殖场的规模是越来越大了。”
高俊接过话头道:“全靠社里的政策好,鼓励我们搞集体农场,搞副业。这些年,老百姓日子好过了,手里有余钱,舍得吃蛋吃肉了,咱们这生意自然就越做越红火。”
高子聪在一旁憨厚地笑着,话不多。高俊叹了口气对徐晨道:“就是这小子,本事还是不够,在农场里威望不足,有时候压不住场面,还得社长您多教诲教诲。”
徐晨看着高子聪语重心长道:“子聪,管理一个集体,光靠父辈的余荫不行,关键要靠真本事。你要努力钻研养殖技术,学习管理方法,只要你确确实实能带领大家把养殖场搞得更好,让集体收益更高,大家自然就会服你、跟你。”
高子聪恭敬地点头:“社长,我记住了!”
高俊在一旁帮腔:“我的话他当耳旁风,社长您的话他一定听!”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土根也开口道:“是啊社长,我们这帮老家伙,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干不了几年了。农场的未来,终究要靠他们年轻人。我们就盼着子聪他们能快点挑起大梁。”
徐晨闻言,心中微微一动,面上依旧笑容和煦,留他们用了晚饭,席间多是回忆往昔艰苦岁月,气氛融洽。
临走时,恰逢徐绍回家,他取了一台最新式的留声机送给高俊三人,说是给他们农场添个响动,丰富业余生活。高俊三人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地走了。
送走客人后,徐晨脸上的笑容淡去。他派人去详细了解了孟津农场近期的状况。半个月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印证了他的猜测。
原来高俊一心想让儿子高子聪接替自己,成为孟津农场的下一任场长。
然而,高子聪能力平平,管理养殖场尚属勉强,即便有高俊强力扶持也只是家禽场的场长。
若要统领整个多元化的大型农场,无论是经验、能力还是威望都远远不足。
农场里其他几个凭借真本事上位的副场长和技术骨干对此颇有微词,担心高子聪上台会影响农场的发展。
高俊为此深感不快,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权利明里暗里排挤了几位可能威胁到儿子地位的农场高层。
另一方面这次特意带高子聪来京城,名为送礼,实则是想借助徐晨的威望,为儿子“站台铺路”,希望徐晨能出面说句话,或者至少让外界认为高子聪得到了社长的认可。
了解了前因后果,徐晨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无奈地摇了摇头,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不动地盘,个个都是吃苦耐劳的优秀农户;一动地盘,这‘山头’的心思,就都冒出来了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