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危机(2/2)

汤平傻笑。

这回再有士兵们抱怨,他都骂回去,腰杆硬气的很。

“宝钗。”王信下意识叫道,“许多事情做了就不好半途而废,否则损失会更大,你既然来了,说明你心里已经有主意,那么我今日向你承诺,薛家大房的商号,节度府只认你一人,任何权势上对你的麻烦,节度府都为你撑腰。”

薛蝌听到王信叫自己堂姐的闺名,猛然抬起头,愣了半天,在听到节帅的承诺后,薛蝌心里不禁暗叹,父亲这回错失了许多东西。

这叫什么?

贪小利而忘义,做大事而惜身。

明明二房与节帅合作的更早,合作的更深,如今有了节帅的承诺,大房商号的地位,只要自己不出错,那么未来必然有重要的位置。

薛宝钗认真的点了点头。

机会有多么重要,薛宝钗如何不知呢。

如果是探春的话,有这样的机会,她拼了命的也会抓住吧,所以自己来之前,许多事情也想到了,薛宝钗清脆的声音保证道:“薛家商号一定遵纪守法,不做欺负老百姓的事。”

“那就好。”

王信高兴的笑了。

做官就好好做官,经商就好好经商,可不知道为何,总是最后变成了以欺负百姓为主。

所以大明律。

虽然很多不足,日后也会改善,但是谁也不能特殊,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薛宝钗能有这样的认知,那么自己就敢更放手的支持她,否则要是认知错误的人,很容易在未来闹僵,犹如自己与周家。

周家是传统的商人和大户,曾经双方合作的不错,各取所需,可周家属性里还是封建传统的一套。

如果是封建旧官员的话,比如大同知府韩彬,看在周家的地位和人情往来上,欺负百姓的事算个什么,大手一挥就抹平了,但是王信不会同意。

错了就是错了。

错了就得受罚。

只爬了一会的山,大家也没有体力多爬。

关外的羊进关了。

虽然改善了下生活,但是总体上肚子里没有油水,该谈的不该谈的都谈完了,带着薛宝钗在大同露面也已经足够表明态度,王信回去了节度府。

过了两日。

朔州守备经济送来南边山西的军情。

宁武关加派了五千兵马,算上原来的守兵,已经有近万人,而作为大同南边门户的朔州,城里兵力才一个小营,四百五十余人。

时间过得飞快。

周文去了山西已经年余,没想到给了大同一个惊喜。

“他想要干嘛?”

看着舆图皱起眉头,汤平不满道。

大同虽然有五万五千兵力,但是分散的太开。

从后套到前套,从前套到大宁,又有前套到小黄河一带,大同在关外跑马圈地,看起来掌握了巨大无比的地盘,实际上产出还不如一个扬州府。

但是维持这么大的地盘,光维护关外的稳定就不容易,更不提时不时有小部的胡人偷袭。

加上如今的局势,各地官府可以对灾民不管不问,但是节帅府不行,因为节帅府的口号喊了出来,拉拢了人心,也必须要去做,否则就是空话。

口号喊得再响,如果是空话,百姓们又不傻,自然没人信。

而节帅府的口号不是假的,所以才能做到如今上令下行,这是有因必有果的实际问题。

“会不会是朝廷要对我们下手了?”曾直担忧起来,“山西一动,宣府也会动,做足了准备,然后要求节帅归京述职。”

“还有一年啊。”张云承反驳道。

“随便找个理由,而朝廷的旨意到了大同,节帅就没有余地了。”

众人沉默。

各商行雇佣的军士有一万数千人,关外一边维持治安,一边消灭匪患,同时在关外自产自救的军队数量又有两万,关内只有两万军队。

四州七县分派兵力,还有接下来从民间大户里要粮,这些个民堡可不好对付,实际上比城里的粮商难多了。

但是这个时候和朝廷翻脸?

先不提人心恐慌,朝廷大义之下,能不能维持住军心,以大同现在的模式能坚持多久?

“那就只能打出去。”

汤平想了想,“到了这一步,困守大同肯定是不行的,必须主动打出去,否则就是死路。”

众人没有怀疑。

但是正要这么做吗?众人看向王信。

王信沉思。

周文此举背后是何意?真的是朝廷的安排吗。

虽然到了这一步,真要是翻脸,王信也不惧,可王信并不想,因为这是最坏的一步,大同积蓄不足,此时发起内战,带来的破坏远大于治理。

如果避无可避最好缓上一二年,至少等大同能自给自足,甚至有了多余的积蓄,可以赈灾灾民们了,然后在把大同的做法推广出去。

如此这般才能让天下付出最小的代价。

关外产出虽然有限,但是以空间换产量,还是能做到有积蓄的。

自己刚迈开了步子,朝廷就动手,难道张吉甫不管别的了?只盯着自己,还是不需要自己的支持了,王信皱起眉头,此事应该不简单。

“先派一小营过去。”王信决定等等看。

那也才九百人。

对面宁武关可是近万人。

“派甲等营吧。”汤平提议,朔州的守兵是乙等营。

“还要多盯着城里,特别是周家,他们一定会得知消息,要防着他们里应外合。”周家的长子死了,周员外突然变得安静,曾直不信此人能放下。

虽然是他儿子杀人无数,犯了杀头的罪,但这种人家怎么会讲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