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危机(1/2)
第391章 危机
大同山区多。
耕地需要平地,大量的人口需要大量的耕地,大量的耕地需要大量的平地,所以被大山割成稀碎,东一块大点的平地,西一块小点的平地,聚集了一处又一处的乡村。
山里人迹罕至,强盗出没,于是大山里一块块的平原,在豪强乡绅的组织下修建民堡。
不光抵御胡人,也防备强盗,同时民堡大门一关,官吏也进不来。
“山道难行。”
看着身后气喘吁吁的薛宝钗,王信主动停下脚步,笑呵呵的等着她。
随行的除了节度府的张云承、汤平、薛蝌几人,还有薛家商号的杜松,然后是薛宝钗,以及百余名亲兵。
张云承和汤平等人对薛宝钗非常有好感,哪怕对方是个二九年华,还未出阁的女子,但是她不光有节帅的支持,更是薛家大房商号的掌舵人。
节帅府在大同的改革,乃至于未来的布局,离不开薛家,准确的说是离不开商号的支持。
遍观目前与节度府合作的商号,有哪家比得上薛家。
实力、江南影响力、信任等等,薛家都是翘楚,而薛家的态度更是没的说,可谓是全力以赴支持节帅府,薛宝钗来到大同时日不长,已经获得节帅府不少人的认可。
王信也是故意如此。
薛宝钗是非常不错的合作伙伴,可惜是个女子,但已经到了这一步,那么自己必然要支持她。
以后抛头露面的事少不了。
这种事在江南还算能勉强接受,原时空里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他家里是大地主,产业都是其寡母打理,他这个独子不一心功名,而是励志游览天下,离不开其寡母的支持。
北方的环境是无法容忍的,在很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所以薛宝钗背后需要一个强势人物的支持。
自己的身份最合适。
“小时候我最羡慕的是堂妹。”薛宝钗脸色微红,手里捏着丝巾擦了擦额头,来到王信身边笑道:“原以为一辈子都做不到。”
“薛家二小姐的确不同别人。”
薛岩前些年经常带薛宝琴来大同,薛宝琴还去过关外,跟在王信身边有一段时日,大家都还记得这个印象中的小女孩,张云承跟着说道。
薛宝钗向张云承微微屈膝,张云承满脸笑容。
薛家在大同的生意,特别是粮菜行等,与节度府的关联十分紧密,而薛家的配合与发挥的作用,更是为张云承减轻了大量的负担。
曾直负责整个节度府,而张云承负责具体的事,从这方面来说,张云承比曾直都要喜欢薛家商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王信没有再继续走下去,而是停留在这一处视野开拓的半山坡,指了指下方的大好河山,忍不住感慨起来。
“前明太祖皇帝时期,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驿道成为了大同的主要道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明太祖皇帝为大周留下了丰厚的底蕴啊。”
北方在大元的治理下都快成为无人区了。
那些千里古都,历史名城,一个一个都化为了灰烬。
“这样的山区,县城人口能有一成已经不错了,在内地必然是穷困的下府,实际上大同县城的人口至少有三四成那么高啊。”
薛宝钗掩嘴而笑。
“哪有这么高的楼。”汤平反驳道。
王信笑道:“这个比例在江南都算不错了,不过江南县城这么多人口,因为是商业,当兵的极少。而大同相反,当兵的多,本来就是穷困地区,还要养活占比巨大的军士人口,这就是大多数九边军镇的现状,每年朝廷从南方采购粮食和折银,然后运往边地发出去。”
张云承仔细听着,思考其中的意义,节帅如此郑重其事,必然有深意。
“这就是朝廷做的实事,继承前明的余荫。朱元璋做的很是好多事都是对的,哪怕其中有些“能力不足”,采取的错误方式,但方向的确是对的。比如把南方的人口、财力、物力往北边调动,补充北方的人口,充实九边的根基等等。”
“我们如今要做的事情呢,也是如此,保住人口,否则人口都没有,一切都是虚妄的,对于老百姓们而言,他们现在要求的是活命,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活命。”
“正所谓战无不胜,保家卫国,如何战无不胜呢?保家卫国是根基,家在国前面,而家又是一户户的百姓,士兵们来自于百姓,为了家而战,这就是最大的道理,有了这个基石,我们军队才能做到战无不胜。”
道理的确没错。
至于效果如何?大同军的表现就在这里。
“节帅说的极对,目前缩衣节食,生产自救,军士们又要在关外消灭对百姓们穷凶极恶,杀人如麻的匪盗们,又要维操练,还要生产自救,怨言虽然不少,但是节度府上下都在解释为什么如此,军队最后意见并不大。”
“光解释没用。”王信摇了摇头,说道:“公道自在人心,把节度府的收入与开支公示出来。”
“啊?”
张云承愣住了。
汤平和薛宝钗等人也满脸惊讶。
王信说的话大家听得明白,可是其中的意思就不能明白了。
“我们去年的收支与开支,今年的分配,明年的计划等等,都用在什么地方,比如军费怎么的,粮食收了多少,用到了哪些地方,抚恤银开支了多少,节度府人员费用多少等等,只要自己问心无愧,那就大大方方的给外面人去看,这就是底气十足。”
王信笑呵呵道。
敢不敢公示出来,无非自己有没有问心无愧,问心有愧的肯定是不敢公布的。
大同节度府做到了今日的地步,开弓就没有回头箭,虽然自己有把握朝廷顾不上自己,但是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总不能指望运气。
比人口,比军队数量,比粮食.
无论哪一样大同都是垫底的。
垫底不怕。
大同节度府有一样强大的,那就是公正公开公道。
张云承眼睛一亮。
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方法,的确啊,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别人亲眼看到。
“让人们看看,大同是怎么样的一个大同。”王信毫不怀疑的说道,“只要大同做得好,符合人心,我把话放在这里,就是朝廷日后要对付大同,大同要是能守得住,你们信不信,哪怕是朝廷里的大佬,也会把家族和财富送到大同来,更不提民间的百姓,他们会自发的用手推车来支持大同。”
薛宝钗不可思议的看向眼前的男人。
如此魄力与自信,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
节度府真有这么好吗?
好像也不是。
但是有的确比衙门好许多倍,薛宝钗心里一动,这些时日的担心突然消失了大半,王信从军以来从没有失败过,他一定比自己看的更远更清楚。
张云承满是兴奋,仿佛看到了什么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