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后方(七)(1/2)
第546章 后方(七)
1642年 9月 28日的清晨,天色大亮,位於东平县始兴城(今维多利亚港)的东平罐头食品厂早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厂区里,工人们身著统一的粗布工装,有的正忙著搬运一桶桶新鲜的鯨肉和鮭鱼,有的则在灌装区有条不紊地进行灌装、密封作业。
车间里蒸汽氤氳,空气中更是瀰漫著浓郁而复杂的肉香与海鱼的气息。
陈阿秀是这家罐头食品厂的一名“老”工人,今年三十出头,脸上带著常年劳作留下的风霜。
她熟练地系好围裙,戴上袖套,將一头乌髮仔细地塞进工帽里。
十几年前,罐头厂刚刚建立不久,她便进了厂子,成为一名灌装工人。
凭藉著踏实肯乾的劲头,从最初的食材预处理工,到如今灌装车间里技术嫻熟的老手,每月都可以领到四五块钱的薪酬。
当然,若是工厂里活计多的话,也会有额外的奖金,一块到三块不等,比起曾经在大明食不果腹的悲惨日子,不啻为天壤之別。
陈阿秀虽然没读过书,但厂里经常安排的知识和技术培训,却是经常参加,多年前也上过识字扫盲班,在这时代已算是个颇有见识的女子。
“阿秀姐,你看那边,怎么来了几辆陌生的马车?”旁边的年轻女工李翠琴凑过来,指著厂区门口说道:“咱们厂长都亲自过去迎接,还有许多警察护卫,怕是来了政府官人视察!”
李翠琴小学毕业后,就没有继续读书,在家里帮著父母做了几年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待满十六岁后,就进了厂。
可能是年纪轻,她对厂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而且在新华较为宽鬆的社会氛围下,性格也显得十分活泼。
“哦,可能吧。”陈阿秀回头望了一眼,並不以为意,“自打仗以来,咱们厂子就经常有官人来视察,还有许多军官不时来瞧瞧我们的生產情况,没啥稀奇的。”
“呀,他们要进车间了。”李翠琴低呼一声,“这车间里到处都是肉末鱼腥,可莫要沾到他们身上了……”
“人家官人既然敢进来,估摸著就根本不介意这些。”陈阿秀笑了笑,“我记得小时候,还看见那些委员老爷亲自下地干农活、在工厂摆弄机器呢!”
“真的呀!”李翠琴有些不信。
她长这么大,见过最大的官人也就是乡长。
像决策委员会“老爷”这种国家最高领导层,那可没什么机缘见到。
看到有政府高官进来,厂房里的工人下意识地收敛了心神,手上的动作也加快了几分。
当新华科工部副部长兼新华轻工集团负责人熊泽谦等一行人走进车间时,所有工人都忍不住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眼中露出几分异色。
因为,他们看到几名工人抬著三五个木箱跟在身后,箱子里还发出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
莫不是……官府来给我们发慰问奖金?
那些箱子里全都是银幣和铜角!
“就放在这里吧。”熊泽谦指了指车间中央的空地。
“熊委员,这是……”罐头厂负责人马文昌疑惑地看了过去。
熊泽谦笑了笑,转身对身旁一个三十余岁的瘦小男子说道:“许工,你给他说说。”
被称作“许工”的男子朝马文昌点了点头,却没说话,而是从工具袋里摸出一把起子,蹲在一个木箱前。
他名叫许忠,原是大明铁匠出身,后来经过一番系统培训,以及多年的磨炼,如今已成为新华特种金属工厂的技术骨干。
“熊委员,你放心,这次带来的样品比前几次改进了许多,应该可以投入使用。”许忠说著,从撬开的木箱里取出一个银光闪闪的铁皮小罐。
“这是给我们送来的新罐头包装材料?”马文昌立刻反应过来,伸手接过来仔细端详,“这是铁皮做的?沾了熟肉和水怕是要起锈吧?”
他用手指轻轻敲击了几下铁皮小罐,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可不是普通铁皮。”许忠笑了,“嗯,准確地说,这罐子是由镀锡薄钢板压铸而成的。”
“镀锡薄钢板?”马文昌疑惑地伸手摸了一圈罐子內沿,感觉光滑而平顺,好像是跟普通铁皮截然不同。
“没错,就是镀锡薄钢板。”许忠伸手指了指罐子內沿,“你看,里面镀了一层锡,可以有效隔绝铁与空气、水分的接触。而铁之所以会起锈,乃是与空气中的『精气(即氧气)』结合之故。锡层则犹如一道屏障,阻隔此过程,防止金属表面起锈。”
他顿了顿,抬头看了一眼马文昌:“稍懂些化学知识,便知此间情形,马厂长自是明白,我便不做过多赘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