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为了正义(1/2)

两百名从军的军学校毕业生,在登莱一带,马定国他们是来的时间最久的一批,年轻已二十来岁,最年轻的是今年调来的,才刚刚十八岁。

从一开始的十几名,到数十名,渐渐扩充到两百名,数年的时间人来人往,马定国他们被提拔为哨官,队长,是核心的人物。

论身份,他们是学长,论军中职位,他们是除了杨春之外,职位最高的人。

可见军司并没有重视登莱,只当做了培养毕业生的地方。

两百名有经验,有能力,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放在这个时空,众人集思广益,能发挥出多大的力量呢?

年轻人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一群流民麻木的靠近蓬莱城城门,他们行动缓慢,穿着破烂,手里撑着木棍,和寻常乞讨的流民别无二致。

门丁们不耐烦的驱赶。

“滚滚滚。”

上面有令,不许放一个流民进城乞讨,门丁们严格执行,但是每天都有流民入城。

“今日之事,全是我一手策划,责任全部在我,军司怪罪,由我一力承担。”

“可我就是不懂。”

提出以人为本,把百姓当做最重要的将军,才符合他内心仁君的定义,才是值得他舍身报效的对象。

人们纷纷露出错愕的视线,不可置信的看向教官。

有无数的流民悄然无息的死亡。

马定国身边的同伴们,露出热烈的视线,崇拜的看着自己的学长和同学。

“军学生很好用,但如将军所言,任何事都有利弊,军学生的弊端就是不易控制。”

上千人的队伍,对于蓬莱城不具备太大的威胁。

夏商周,朝朝都在变化,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有了春秋战国,各国开始了变法。

营总王伉提醒道。

杨春摸了摸这名他内心认定的得意弟子的脑勺,就像马定国小时候不听话,惹是生非闯祸的时候那般。

杨春把马定国骂的低下头,才满意的看向别处,人们看不见的眼神里,对马定国的疼爱一闪而过。

“凭什么就觉得自己干得多?见了些世面,就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大?”

进入金州的流民,他们是幸福的,可是在登莱等候的流民们,他们是黑暗的。

刺眼的目光,让杨春下意识的别过头,不与自己的学生对视。

等龙山大营得到消息的时候,蓬莱县已落入了他们的手中。

“将军为流民的付出,你们看不见了是吧?”

天下间,哪里有老师放弃自己学生的道理。

学了知识就是为了打破旧观点的。

杨春算得上是老人,唐清安很熟悉杨春的性格,他不会是做这种事情的人。

赵国的胡服骑射,秦国的商鞅变法。

正是因为年轻人们的不顾后果,敢打敢冲,为民族的历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杨春看向马定国。

听到谢有成的话,唐清安没有反驳。

人群中的几名年轻后生抬起头,露出凶光,吓得门丁停住了脚步,内心一阵突突直觉不妙。

学生们感到委屈。

作为军学校资格最老的教官,杨春不会放弃自己的学生,他怕被同僚们嘲笑。

他们可是两百人就占领了蓬莱啊。

杨春虽然只是负责武的教官,但也不会被学生们牵着鼻子走,三言两语就把学生们的气势压了下去。

马定国不是投机之人。

“时机已到。”

“这件事的责任,是我的疏忽。”

杨春摇了摇手。

所以同学们尊敬马定国,愿意围着他。

马定国声音梗咽。

在当下的时代里,君就是国家。

杨春恨恨不已,说不出话来。

“对对对。”

马定国满眼泪水。

“天下苍生几个字,你凭什么认为你担得起?你用什么来担?还不是指望节度府。”

吴兆元畏敌情绪,让他错失了夺回蓬莱县的机会。

“你。”

金州军学校开始散发光芒。

已经到了变革的时代。

他是爱国军人马玄之子,从小受父亲教诲,以岳爷爷为志向,忠君爱国,爱护百姓。

和当年以复仇为志的金江军不同,这些军校生开始了追求理想。

连日来他想了很多,夜不能寐,最后选择出来承担责任。

“为了将军。”

打的就是个时间差。

一千流民被武装了起来,又去召集两千流民,准备征集三千人马,正好符合一营的军制,由他们两百人为骨干。

他前世当了半辈子的教师,比谢有成更懂学生。

长大了的马定国很久不闯祸了,但是一闹就是一件大事,掉脑袋的祸事。

顾后果,很多事就不敢做了。

吴兆元内心慌了。

“你们胆大妄为,安敢如此。”

哪怕棍棒刀剑加身,儒生们也不会畏惧,反而以此为荣,愿意为道义而舍身取义。

老祖宗从来不会是墨守成规。

“嘿,你们是听不懂人话啊。”

沉寂的屋内,马定国的声音坚定不移,缓缓的升起,响彻房梁,鼓舞了人心。

父亲用死亡来教导他学会了忠义,军学堂十年如一日的灌输以人为本的理念。

谢有成说道。

当有了理想的年轻人,他们就是天下间,最坚定的殉道者。

金江镇上下皆知流民,把流民之苦挂在嘴上,可谁真的懂流民的艰辛?

后来被凯武叔派人找到他们,把他送去了军学校,十余年来,从童子到青年,他最亲近的长辈,除了凯武叔,就是教官杨春。

因为马定国是一个真正的有理想的军人。

“我们什么苦都可以受,将军言金江镇以人为本,我们所学,皆是如此。”

最靠近蓬莱的龙山大营没有动,隔壁莱州府的莱山大营还没有听到军情,传令兵还在路上。

~~~~~~

登莱的书信,第一时间送到了唐清安手中。

“看什么看,还不赶紧行动起来?时间有多紧张?小兔崽子们。”

“什么话都不要说了,你有你的正义,但是军司有军司的正义,事已至此,你是我的学生,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后果由我来承担。”

二十二岁的马定国,已经开始知行合一,坚定不移的行动,为心中的仁义。

杨春的斥责,让他们终于畏惧,担忧的气氛升起,脸上再也没有了兴奋与得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