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都护府(2/2)
李坚惟离开了吉州,一路隐姓埋名,悄悄回到了咸兴。
不过金氏氏族历经数百年,分支巨大,虽然顶着一个姓,不代表是一个阵营,犹如朝鲜的国姓李。
李成贤支持武震孟的想法。
听到不是下人,李坚惟才收起了愤怒,好奇的问道,:“他和谁在里面?”
如果几年内不能扭转形势,会落入前明收复安南时,得之又失的困境。
“是谁?”
他可以直接下令,将军给了他权利,稳妥起见,他还想找人帮他分担。
“加上手中的九千朝鲜军,军力已达三万,不光是后方运送补给困难,而且军心微妙。”
被人迎到书房,看到屋里的人影,李坚惟连忙叫道。
“是他?”
武震孟手中有兵却无船,无力渡江,思来想去,和李成贤商议。
平安道和咸镜道,会设立都护府。
哪怕军队战斗力要强,仍然会造成巨大的伤亡,且军心并不稳定,极容易小败而大溃。
“是二少爷。”
“如此,需从长计议,李判官认为,该如何回复金州?”
朝鲜全国,最大的氏族是金氏。
整个辽东东南,随着大军入朝作战,是兵力最雄厚,也是最微妙,最危险的时候。
李氏家族子弟李坚惟悄悄来到吉州,把各地的形势,完整的告知了吉州牧。
咸镜北道处于盖马高原,白茂高原,又处于咸镜山脉,白头山脉,易守难攻。
而咸镜北道本就难攻,攻之不但消耗巨大的物资,拿下后更是要投入。
“除了咸镜北道,咸镜南道中,原属于我们的土地已经拿回,现在已经错失良机。”
土地上是穿着满是补丁人们,还有赤着胳膊的老汉,人人干枯瘦弱,眼色昏暗。
此种攻势,自古以来费时费力。
武震孟点点头。
那么金江军已经全占咸镜道近一半的土地,而现在,只占据了三分之一。
无论是咸兴府,还是吉州府,前者是李任仁去通风报信,后者就是李坚惟。
遍观周围诸人,唯有李成贤有资格。
如此复杂的情况,不是有朝鲜国主的国主,瞒骗了咸镜道,占尽了便宜。
武震孟手中的军队,来源复杂,攻打咸镜北道,属于从低地往高地打。
朝鲜内乱,是天赐良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沈阳的形势复杂,镇江的形势,目前来看,有过之而无不及。
镇江。
“巩固现有地区,在咸兴平原恢复民生,不耽误未来的秋收,此乃关键。”
没有预料之外的情况下,府伊将是李成贤,节度使会是武震孟。两人未来需要紧密共事多年。
随从们面露尴尬,李坚惟升起了愤怒。
此策的好处,正如武震孟所言,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夺下咸镜北道。
“咸镜北道山多地少,人口不足,旧例需要咸镜南道供应物资,否则无法自给自足。”
愿意支持武震孟,但是主要的责任,还是武震孟来承担,他可以在武震孟身后。
被金州请出山的李胜基,暂行咸兴府的府伊职责,稳定官府班子,让各事继续如常。
大军的作战计划,从头到尾是军司和将军共同商议出,谢友成深知将军的想法。
从府衙离开,回到了府中。
“林家的。”
融入了金氏,也可以看得出,朝鲜国内,原本对金忠善的重视。
谢友成决定支持武震孟和李成贤的计策。让他们尽快稳定局势,并且谋划平安道。
但是正如将军所言。
“金江军已经隔绝咸镜北道,让咸镜北道脱离了朝鲜,扼守通道,困死咸镜北道,即可兵不血刃获得咸镜北道。”
李成贤提出的困难,谢友成和将军早就心有预料。
“南面的形势,我已经如实告知了镜城都护府,他们想要出兵收复咸镜道,请我南下联系张府伊,李节度,南北夹击金江军。”
金忠善最大的恩主,应该是权栗,得他的极力支持,才获得了朝鲜上下的信任。
“保障地方两班阶层的权利,对于隐户和奴隶,短期内不会插手,以获得地方两班阶层的支持。”
汉人,把他伴人,科尔斯人,鬼麻人,堡赤库人,蛮人,朝鲜人,叶赫人,吉里迷人,苦兀人、达斡尔人……
咸镜道不是孤地,外有朝鲜,内有咸镜北道还未收复,李成贤认为应该先忍耐,再图谋。
预原郡。
“叔父,我应该怎么做?”
七十余岁的李胜基,穿着来自上朝金陵的丝绸,书房里悬挂了不少上朝的名画。
福建的茶盘茶器茶叶,云贵制作的围棋子,还有江淮的笔帽,石磨,景德镇的瓷器,大竖瓶等。
也有西方的穿衣镜,比人都要高,万里之遥运输过来,能保持如此的完整,殊为不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