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道路皆怨(1/2)
第422章 道路皆怨
北方呼啸。
为了防备大雪降临,导致行军的困难,唐清安留在了海州,和大军分开,只留下两营亲卫营。
之所以留在海州,因为唐清安在等一名客人。
常年在金州,已经习惯了金州的气候,比起刚离开的沈阳,两地虽然都在辽东,可是气候差别很大。
金州是海洋性气候,沈阳是大陆性气候。
前者温差小,不那么干冷,湿度大,后者温差大,更加寒冷,湿度小。
在一间暖和的厢房中。
有唐清安和冯胜之,谢友成,还有贾鉴,徐辉几人,以及从京城回来复命的桂勇。
一屋子的大佬,还有将军。
大明的民乱,同样接受了诏安,但是因为朝廷的赈济不足,让人复起。
本来他就不是很支持。
而不论是哪三者,都需要关系。
“而国库空虚,加上辽西军,天津,登莱四地的扩军。
桂勇重新翻找到一篇奏疏。
大周方面。
然后找到一篇抄录下的奏疏,读道。
“御史吴甡,带着朝廷的十万两银子到陕西,同府县官一道方放赈。”
你几番入陕西,对当地的形势肯定有自己的看法,我想听听伱的想法。”
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敏锐的发现重要的情报,才是一名合格的机密人员。
大周为了这场民乱,准备了多少的物资,用来接济百姓,才是最关键的。
不过到底是陈德言手中的独当一面的人才,当说起了正事,很快就面色如常,越来越流利。
把流民都杀光了,问题也就得以解决。
“……道路皆怨抚、道招安贼首,给劄予官.占据要村,纵其党众,剽掠四乡,谓之打粮。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虽然努力保持沉稳的语气,可是话音的颤抖,仍然把他的紧张表露了出来。
但是末将不认为如此。”
他文化不高,虽然在三爷手里,得其看重,读了书认了字,却不懂之乎者也。
他是穿越而来。
带领大小头目六十余人,其中有孙继业、茹成名等大头目,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进入山西的义军。
不光是贾鉴,就是谢友成等人,听完桂勇的话,皆愣了一愣,忘记了如何开口。
这些乡绅大户,因为利益遭受了损失,把归降的流民,呼之为“官贼”。
是民乱能否真正平复的核心。
广东巡抚所奏中提及的红毛夷,就是英国人,这个时代的英吉利人。
谢友成更是脸露担忧,他是军司的左司马,深知将军的谋划,其中不少的精力放在了日本。
“知道。”
杀之。
听到贾鉴的话,唐清安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陕西的义军总体分为了两部,一部留在陕西,一部已经渡河进入山西。
谕之曰:‘朝廷钦命赈院来赈汝矣,各归乡里候赈,聚此无为也。’贼众诺而退。”
那么。
金江镇在京城关系深厚,三方面的信息来源皆有。
金江镇虽然解决了蛮族,但是和朝廷如何相处,一直都是很大的困扰。
说明他看重桂勇。
想要获得高层的情报,主要来源为三者,邸报,奏疏,官员的告知。
但却脱离朝廷的管控,金江镇虽然高举大周的旗帜,实则犹如半独立的状态。
朝廷如果不能加大物资,赈灾陕西的乱民,那么民乱必定复起。或者朝廷采取乡绅之言,趁机屠戮流民,不定民乱平复。”
其实情报方面的人员,日常就是如此。
谢友成等人,仔细的询问入侵广东的红毛夷之事,担忧会不会影响金江镇在福建的移民。
抄录的很多奏疏,他记不住,但是他认为重要的,皆会用心记录下来。
广东调集重兵的过程中,也消耗了不可计数的物资。
桂勇是把总,军方的人。
大周承袭大明,却换汤不换药,虽然形势偶有不同,但仍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事务。
“因为义军中,几部实力最强的都被解决,所以京城上下,皆认为民乱已平。
唐清安一直在借鉴。
但是大周目前的形势,很像大明。
民乱已平的大周,外部还有日本的敌视,对于目前的金江镇,是很危险的。
而且陕西缺粮啊。
且因为对朝廷的不信任和绝望,复叛的规模和意志更为强大。
流离在外的流民,纷纷返回原籍,等候官府的救济。
冯胜之口干舌燥,声音沙哑,脸色怪异。
大周不是大明。
桂勇说完,低下了头。
一旁的贾鉴,他负责金江军的机密,以前是史鼐的幕僚,来自国内。
陈德言负责国内情报,带出来的人中,唯独推举了桂勇回金州复命。
“御史上疏,言:前赈臣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