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道路皆怨(2/2)
在抚局羁縻下的起义农民,一方面对朝廷怀有希望;另一方面为了眼前不致饿死,又不得不四出打粮。
他们对招抚政策,内心坚定的反对,认为朝廷应该采取强硬的措施。
皇上宜敕赈臣回奏,前十万金果足乎?不则当早沛恩膏,虽内帑不宜惜也。”
接下来,如何应对朝廷,才是金江镇的重中之重。
有了将军的鼓励,桂勇没了顾忌。
招抚了也无粮接济,最后还是会因为无粮而作乱,不如趁机屠杀之。
哪怕山西还有极少数的顽抗势力,也不成了气候。
让御史监督地方官赈灾,可见朝廷担忧官员贪腐,败坏了赈灾一事。
贾鉴发现了桂勇的举止,看向了将军,将军笑了笑,露出温和的语气。
其余的义军,已经无力对抗官兵,陷入了逃往之中,不少主动投降,或者崩散。”
这里的“道路皆怨”,不是指的普通百姓,因为普通百姓早已成为了流民。
桂勇是辽民,却已经不是普通的百姓,他已经升为金江军把总,一名中下级的军官。
还有广东虎门被红毛夷入侵,广东巡抚奏请朝廷物资,召集大军备战红毛夷。
桂勇只是一名头目,他负责把自己打探的情报,详细的向上汇报,最后的决定,不是他的控制的。
借鉴于此。
唐清安已经了然。
他不敢主动靠口,欲言又止。
陕西巡抚周世丰,在解散义军时,也挑选了其中的骁勇,留在了营中,加强了官军的战斗力。
虽然如此。
不过。
十万两银子够干嘛?
而将军竟然开始布局日本。
种种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可是。
谢友成是辽民出身,眼光更落于辽东,对国内的情况不熟悉。
桂勇的话,让屋子中的气氛,厚重了起来。
至于吴甡奏疏中所言的“道路皆怨”
不但提前准备了诸多于此的笔迹,也有自己的想法。
桂勇即生疏,又忐忑。
这是监督陕西官员赈灾的御史吴甡所上奏的奏疏。
将军立下如此功业。
一种奇怪的感情,在他心中波荡,使得他接下来话,口音有些怪异。
“陕西的官员,难道不知道对比灾民的体量,十万两银子无异于杯水车薪吗?”
受其影响。
实力最强的一部,首领是王嘉胤,于今年五月,被朝廷拉拢的内奸杀死,其部被官军击溃。
接着翻开下一页,又读到。
现在的陕西,粮价高的离谱,最需要的是粮食。
正好。
良久。
不光如此。
人们脸上的神情不在轻松。
支持藩国琉球国,虽然目前只涉及了萨摩藩,但是一个处理不好,很容易扩大成金江镇和日本之间的对抗。
“陕西巡抚周世丰,七月也上疏过,言: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此必然之势。”
哪怕这些年,他已经见惯了黑暗的角落,早已看穿了勋贵朝臣的嘴脸,仍然也会为现实而感到茫然。
“朝廷带了多少的物资,去赈济灾民?”
这并不是新的提议,反而历史上,很多封建王朝末期,都是如此,乃旧例。
听到贾鉴的询问,他仔细想了想,从千头万绪中,记起一些情报。
何谓强硬措施?
所以末将认为。
予行去延郡二十里许,获报前山皆贼。予势不可退,令军弁执赈抚饥民牌单骑驰往。
“桂勇,你这些年做事用心,立下很多功劳,陈德言几次向我夸奖过你。
桂勇回答完冯胜之的问题,哪怕他久未回金州,也猜到金江镇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留在陕西的各路起义军,其中神一魁所部力量最大,年初的时候,手下义军数量达到六七万人。
那么。
桂勇点点头,不过他记不住朝廷的奏疏,拿起手里的册子,翻开后,里面皆是抄录的重要情报。
除了进入山西以外的义军,留在陕西的各部义军,几乎都接受了朝廷的诏安。
指的是家有余粮的乡绅大户。
旗开得胜的英吉利人,等广东调集了重兵后,见对方势大,认了怂。
不过这场战事,最后因为广东巡抚征召了大军,战胜了英吉利人。
从这篇奏疏中,能得知陕西复杂的情况。
上天无门,下地无孔。
流民犯了何罪?
不过未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预知是否会入历史的轨迹一样发生。
所以他一边走,一边看。
“你很好,先去歇息吧。”
唐清安宽慰了桂勇,等桂勇离开后,他看向眼前的几人,金江镇的大佬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