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士兵的困惑(2/2)
但这名教士认为一些落后的地方不足以为患,例如西方国家的炮,舰都超过大周国家。
“东方古国的记载方式和我们西方不同。”
犹如接触到了新的知识,如痴如醉的学习和吸收。
资历平凡的传教士,也没有资格来此传教。
直到来到辽东,他们得到东方古国贵族的允许,亲自见到了东方古国的战争,才恍然大悟。
唐清安从谢友成口中,得知王丰肃等人,被二弟刘承敏给轰了回来,哑然失笑。
有一名传教士落寞的说道,越是熟悉东方的古国,越是知道对方的先进。
王丰肃因此想要和其谈论此事,却连面都见不到。
“根据教会的信息,瑞典国王三年前开始建立募兵制度,登记瑞典全国的青壮。
现在没有时间,日后更没有时间,因此唐清安还是抽空,见了王丰肃。
当几名教士,谈起对金江军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比西方国家的优劣,细致的交谈中。
他的身旁,其余的教士们一样如此,因为原来的成见,他们一直小觑了东方的古国。
其他的将领,知道他们是将军的贵宾,因此哪怕心里嫌弃,嘴上却也不敢怠慢。
哪怕对方同样也有落后的地方。
他们接触过东方的书籍,看不到关于战场上具体的记载,大致都是春秋笔法。
不光是汉人如此,蒙古人也是如此。
从小就接受高等的培养,胸中有无数的知识。
和顾应时不同,顾应时虽然也是愿意接触他们,但是顾应时的学问,并不能令王丰肃高看一眼。
而这个时候,刘承敏的亲卫来了。
其他的士兵们,不愿意接触他们,江恒不同,亲自为他们服务,在一旁听取他们的知识。
年轻的传教士们,渐渐抹去了傲慢的神态,开始尊敬起来对方,也改变了态度对待江恒等人。
觉得王丰肃说的东西很有用处,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参考,因此唐清安提议。
林如海的言语之中,所蕴含的知识,令王丰肃从内心认可了对方,是东方古国的学者。
王丰肃说的仔细,唐清安听到认真。
王丰肃知道平辽侯不是一般的人。
往日傲慢的心理,他们则以新大陆的愚昧古国为借鉴,来论断东方古国的军队战斗力。
而后来的林如海,他的学问同样高深,对于他们这些外国人,也乐于交流。
这些传教士,能忍受大海上的孤独和恐惧,经历一年甚至更久的,让人无法忍耐的航行。
而东方的读书人,他们的笔下,战争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
刘承敏可不惯他们,因为他们缠着士兵询问,惹了几处乱子,所以刘承敏下令,让他们离开。
他不怕变化,也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对于他们这些西方的传教士,虽然管控的严格,但是却不阻止他们。
既然几名洋和尚这般夸赞大周,认为大周的文化不弱于西方,甚至很多方面超过西方。
教会还特意去分析和收集过信息,并认为瑞典王国的军事改革,将会因此而强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你们就跟在我的中军,把你们的所加所闻,以及你们的想法,详细的写下来。
“太不可置信了。”
在王丰肃看来已经无法医治,至于最后的放血治疗,被将军否决了,而突然来了一名神医。
因此王丰肃主动提起,他们这段时日来所了解的一些事物。
这股自信。
而传教士们,同样放下了成见,言语中,认为大周是一个军事组织远超于西方的伟大国家。
他的医术之高明,令人震撼。
新的攻势即将开始,气氛重新肃然起来。
几名传教士,因为江恒的存在,为了顾及这名不错的伙计,王丰肃又有意照顾。
年轻的教士一脸的惊叹。
“他们现在沦落到了哪里?”
对于具有学问的人,汉人从古至今都是极其的恭敬,并谦虚的学习对方。
因此众人都用的汉语交谈,江恒听得一清二楚。
西方对战争的记录,以战场上的具体事务为主,事无巨细的记载下来。
所以江恒也改变了态度,对于传教士们的要求,都尽量的配合,为传教士在军中的行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样吧。”
又听说金江镇的船厂,再修建更大的船坞,制造更大的船。
这些红夷人,外貌太过惹眼,每到一处,都让士兵们纷纷走神,看向他们。
江恒清楚的认识到,这些洋和尚是有大学问的人。
那为何大周又如此的贫弱呢,以致于在辽东这片土地上,先后损兵折将数十万。
这些洋和尚,如此赞叹卫所制度,认为劳什子瑞典王国,会因此强大。
那么大周的卫所制度,又在军校中,成为批判的对象呢。
江恒很痛苦。
两种思想的撞击,让他即兴奋,又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