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士兵的困惑(1/2)

江恒是一名伍长。

他加入金江军比较晚,虽然是军校子弟,但并不突出,所以在军中并没有特色。

论起来,不过一名普通的军士。

军司下的命,军中轮轮下派后,他们这一伍成为了几名洋和尚的向导。

同袍们纷纷认为晦气,江恒作为伍长,只能尽力安慰其余四名同袍,同时尽心完成任务。

王丰肃做人和善,其余的教士,则一脸的傲慢,在将军面前的做派,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连带着军中的将领,不愿意接触他们。

上行下效。

所以士兵们对于这些洋和尚,都没有甚么好脸色。

直到长久的接触下来。

教士们空闲的时候,会向几名士兵讲述西方国家的故事,以他们的能力,令几名士兵听得津津有味。

但是这种局部的落后,而不是文化的落后,可以很快的赶超上来。

看完西方古代的史料,可以清晰的知道战争的形势,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有时候恍然大悟,有时候越发的困顿,想的他难受不已,一种仿佛看透了,又没有看透的感觉。

对于平辽侯所提的交流,王丰肃乐见其成,爽快的答应。

另外一名年轻的教士,嘴上有一些埋怨,引得其他教士纷纷赞同,王丰肃也面带笑容。

定下十人抽一人,服兵役二十年,其余九人则供养和提供装备,因此瑞典王国陆军人数达到四万人,这是我们西方诸国的首创。

有学问的汉人,地位远高于普通的汉人。

找到江恒,告知他,总兵嫌弃这些洋和尚碍事,让江恒护送这些洋和尚离开前线。

他们的态度不知不觉的改变,而江恒听过他们的讲解,也是不停的成长。

例如数十年前大周仿制出来,金江军现在使用的鸟铳,就是西方国家最先进的火绳枪。

“真是令人遗憾。”

正因为态度改变了,开始尊重对方,所以对于别人的交代,他们为了不让别人小瞧,都打起了精神。

江恒不敢怠慢,告知了这些传教士。

众人知道刘承敏的身份,不敢试探此人的底线,因此灰溜溜的离开了前线。

这就是大周的落后。

所以能到十万里之遥到达东方的传教士,都是西方传教士中,突出的存在。

唯独平辽侯不同。

谢友成不知道将军的态度,所以没有当场同意这些传教士的要求,而是先把他们安置下来。

另外的士兵们只感到自豪,而江恒却越发的纳闷。

谢友成立刻回答了如何安置了他们。

但是麻烦来了。

几名普通的士兵只觉得新奇,唯独江恒,结合当初在军校的学习。因此而感到困惑。

朝鲜,日本都是如此。

唐清安时间不多,因此简短的接触了王丰肃一番,就让其好生呆在中军。

王丰肃等人,从头至尾观测了这场东方最大规模的战争,被战争的激烈程度,震惊的无与伦比。

在空闲的时候,双方的闲聊中,令江恒的态度,同样逐渐恭敬。

平辽侯的学问并不深,但是作为一名贵族,他的胸襟,则另王丰肃折服。

每个国家的统治者,或者说贵族,心中其实非常的固执,不愿意接受新的变化。

十年前的红夷大炮,福建已经开始仿制,而金江镇已经仿制成功。

有成见就会有偏见。

从平辽侯身上,王丰肃感受到了一股强者的自信。

在江恒的带领下,他们寻到了军司的谢友成,请谢友成出面,准许他们重新返回前线,观察金江镇的军事。

王丰肃由江恒带回去后,和几名传教士,开始仔细辩论起来。

有学问的汉人,到了蒙古部落中,都会成为通译,大多地位不但不低,并且得到善待。

王丰肃只在大周部分真正具有学问的学者身上,才能感受得到。

如果是未见这场大战之前,几名传教士不会愿意接受唐清安的建议,哪怕听从,也不会真心。

多年前,因为夫人病重。

而在座的我们应当知道,这里的大周国,乃至大周以前的国家大明国,此种军事制度,已经创立了数百年。”

言语之间有了客气和礼貌。

如果所闻如实。

哪怕是奴隶制度的蛮族也是如此。

因此他们也只能想象。

一边推诿他们,一边寻到机会,才告知将军此事。

那么西方国家好不容易做出来的优势,将会被大周追平,甚至赶超。

等这场大战尘埃落定,我和你好好的谈一谈。”

年轻的传教士们,消除了傲慢,认真起来的时候,他们十万里之遥的见识,以及学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