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内讧(1/2)
金江军打通了镇江到通远堡的路线,朝鲜军从镇远堡打通了到辽阳的路线。
加上蛮族腹地力量空虚,不可计数的辽民,终于挣脱了枷锁,无人不开始行动。
奴儿干司迁移来的蛮族,大多安置在辽沈各地,当初金州,镇江,复州,盖州,乃至长白山脉的岫岩,凤城各地的失去,都没有引起蛮人的恐慌。
虽然听到这些消息,但是并没有发生在身边,而蛮族连年大战,虽然遇过挫,总体上还是没有大失利。
现在的感觉却不同了。
蛮族分散到辽民居住点,成为奴隶主,享受辽民的供奉,现在蛮族的青壮。
八旗兵就占了不少的部份,又抽调部分的蛮丁上战场,还有运转的民夫,以及征召守城。
所以辽民居住点头上的蛮族,大多都是老弱妇孺,和少量的青壮,加上蛮兵都不在当地,得不到支援。
因此面对村落辽民拖家带口,并且带走了村落里的物资,其余的蛮人都不敢出面。
甚至发生了不少的报复行为,很多蛮人主动离开乡野,投奔辽沈各城。
这般的情况下,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原来放在仓库年余的这些物资,重新都拉了出来。
“你帮汉人不帮自己人?”
汤河的朝鲜营地,不只有数千的朝鲜兵,还有各色的辽民,河对岸同样如此。
此时,权申旭终于过河,赶到此地,见状喝止了双方。
这股风潮,让人联想到了数年前的那次投奔规模,而金江镇的官员对此极为有经验。
只看到了平辽侯的威望在朝鲜越来越强大,正好他获得了这个契机,有交好平辽侯的机会。
两伙人互不退让,势同水火。
权申旭还以为是蛮兵来袭,导致河对岸的慌乱,不敢怠慢,连忙组织士兵集合。
黑九和大山不以为意。
蛮军倒不是担忧朝鲜军的战斗力,都是知根知底的,但是辽阳的守军真的不多。
这还是朝鲜的军队吗?
权申旭看在眼里,认为这些驻守镇江的朝鲜军,心中可能只有金江镇。
但是这一回的辽民,自己带来物资的有很多,甚至有的村落搬空了,还有富余。
加上涌入此地的辽民越来越多,虽然只是经过此地,却也让权申旭彻底放弃了进攻的想法。
“嘁。”
倒是一直忧虑,生怕蛮兵来攻打此地。
骚乱的中心地带,两伙朝鲜兵各拿武器对持,双方互相叫嚣。
权申旭虽然看的清楚,但是并没有打算改变,他是两班贵族,考虑的是自家的权利。
双方士兵脸上的神情,气势汹汹,丝毫没有同袍之情的表现,仿佛对方才是敌人。
那边的朝鲜士兵,索要他们的财物,还想欺负辽民中的妇孺,请军爷做主。
而驻守镇江的朝鲜军,更令权申旭头疼和震惊。
这些脱产的战兵,又要回到当初,成为从事生产的农兵,一旦如此,战斗力必然下滑。
以金江镇现在的规模,必须把未来的问题都要考虑进去,并作出应对的方法。
虽然如此,镇江没有多余的粮食,把形势紧急告知了金州。
数百万石多出来的粮食,金江镇没有,朝鲜没有,蒙古更没有,至于蛮族。
他畏惧蛮军来攻他,蛮军畏惧他去攻打蛮军。
正准备派兵过河去支援,但是又感觉不对劲。
一名朝鲜将领赶了过来,站在中间,用汉话问起自己的手下们。
顾应时和冯胜之商议后,亲自带着粮船去镇江,并留在当地,主持辽民的大事。
当本地乡绅出面说话,仍然很快令百姓相信,立刻扭转舆论。
权申旭两眼一瞅,就知道矛盾的根子在哪里了。
“是哪些人?站出来吧。”
哪怕这些朝鲜士兵是在帮助他们,他们也无法镇定,不能压下心中的恐慌。
至于严惩骚扰辽民的朝鲜士兵,权申旭严令不得再犯,如有人再犯在,则严惩不贷。
很快有士兵通过简易浮桥赶来告知,对岸朝鲜军内部打了起来,听到这个消息,权申旭又怒又无奈。
短短的时日接触下来,这些驻守镇江多年的朝鲜军,军纪和士气,远高于朝鲜卫所军。
以镇江官员多年的经验,很快预计出了这次移民的最终能达到的人口数量。
这一回改变了行军目的,转为接应辽民,朝鲜卫所军不以为意,倒是这驻守镇江的朝鲜军,极其的热情。
而河对岸突然发生了骚乱,引起了偌大是动静,立马惊动了权申旭。
上下都开动了起来,衔接和默契,导致辽民们一路畅通无阻,每日的终点都有营帐歇息。
他们在朝鲜是受到欺压的军户,受尽了磨难和屈辱,倒是在镇江,得到了尊重和公正。
大周虽然破败,可是他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