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等待“李团长”(2/2)

比谁能熬下去。

虽然战败,却也一样给了蛮族大量的战损。

三战三败,连官都丢了。

“兵和民是不一样的。”

皇台吉和代善都停止了争执。

以这近三万精兵为主干,可以扩充十万有战斗力的大军,加以时日则令人担忧。

所以一步步分裂辽民。

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训练的士兵无法成为精兵,明白的是,只靠训练是成为不了精兵的。

这就是一场比赛。

代善冷哼一声。

“如果是如此,那这买卖做得。”

最后以老兵,老将为骨干,吸收前番的经验,继续招募新兵,才形成了战斗力。

前方三大分守大将,同样来信,询问是否继续。

顾应时也来劝他。

秦可卿明白了又不明白。

没有人可以让自己诉说心里的压力,唐清安只有向秦可卿诉说自己的焦虑,以缓解心理的沉重。

秦可卿面带微笑。

结果呢?蛮族如入无人之境。”

老奴沉吟着。

蛮族对到处开的敌人一头雾水,打了就跑,或沿着河流,或躲入深山。

李成贤都忍不住,写信来劝他。

败者败矣,蛮族同样也败矣。

唐清安对谁都是坚定的答复。

几年来才积攒了这点家当。

历史上连戚继光这等名将。

哪怕蛮兵都是打了十几年胜仗的精锐之士,也无可奈何,疲于应付。

联合蒙古盟友,窥视山海关。

年初移植了好些树木盆,这都是秦可卿对自己的家精心的布置。

唐清安笑骂道。

越是如此,蛮族越是不敢分散军力,导致各地逃离的辽民也越来越多。

“金州镇江两地如今有一百五十万民,只要夫君一声令下,就有十万兵。

眼光超凡,认为卫所军队战斗力不行,于是请求新募兵训练,成营后出战。

虽然外表如常,实则内心焦急万分。

随着大汗身体每况愈下,两人之间越发的势如水火。

费英东笑道。

唐清安没有举动。

各地除了城池守军,九大营兵两万七千人。

大汗命下。

代善纳闷的问道。

他们有他们的优势。

认为皇台吉不懂“舍得”两字,代善嘲笑道。

先穷户,再中户,最后富户。

“他是想一个精兵换一百个辽民吗?”

蛮族二十万大军,十余万精锐之士,将会变成他的拖累,一步步拖垮蛮族。

劫掠,屠杀部分反抗的,加大劫掠力度,再屠杀部分反抗的,最后劫掠一空,然后屠杀殆尽。

秦可卿在沉思,唐清安也在沉思。

“金州的唐将军如何会是短视之人,我不信他会不懂这些道理,定然有我们没有想到的。”

他和他手底下那帮精锐之士,两者结合才有了千年来的武将最高声望。

周兵虽然有辽民作耳目,却离补给线之远,也是周兵的劣势。

加以他超凡的军事才能,有了他赫赫威名,以及名震古今的“戚家军”。

当蛮族开始大力剿灭突入各地的周兵小队,周军的伤亡直线上升,形势越发的危急。

真要如此短视,费英东轻笑一声。

政策虽然是如此,也不能一下子把数百万辽民逼上死路。

“这是争天命啊。”

那就是获得了胜机。

现在因为周军的举动,不管是消灭义民,还是稳定后方,蛮族的步伐被打乱了。

就如唐清安当初刚来东海堡,和二弟刘承敏论势时说的,他不会给蛮族这种安心发展的机会。

从长白山脉东岸全线出击,上千里的战线,打成了乱战。

各贝勒,大臣,额真,蒙古旗主,汉军将领,因为周军的举动,聚到殿内商议。

唐清安收起又一个小队覆灭的军报,离开了书桌。

有这三处前线的大脑。

各地的民心都期盼着金州军,镇江军的部队。

因为他也看不懂金州将军的举动。

沈阳。

“够了。”

宫殿里。

唐清安不以为意。

……

“萨尔浒之战,全国汇聚而来的十几万精兵哪怕因为指挥无度,在野外被蛮族分而歼之。

老奴沉声说道。

他的军队,论觉悟不比后世先烈,论长征生涯不必后世先烈,全方位都不如。

但是放在这个时代,也不算差的了。

能出多个少个“李团长”呢。

唐清安在等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