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探春生病(1/2)
第165章 探春生病
“收到清安的回信了没有?”
放下手里的公文,史鼐问道身边的幕僚贾鉴。
贾鉴虽然姓贾,却和贾府沾不上什么关系,虽然只是举人的功名,却是史鼐最为得利的亲信。
“唐将军真是高义之人,为了拯救辽民,可真是下了血本。”
对金州军,镇江军,贾鉴看来是极为疯狂的举动,没多久就猜到了唐清安的心意。
是的。
观金州唐将军出海以来所作所为,虽然有军事上的建树,但是多次的行为来分析,其是极为爱惜百姓之人。
一名武夫,竟然有如此的仁德善心,贾鉴不得不感叹一声,实乃好人。
史鼐皱起了眉头。
他相信贾鉴的判断,自己也认为大致是如此。
“我和他坐的同一条船,为什么要跟你说。”
这才提点了史湘云,按下了心里的好奇。
等父亲病彻底好了,她又被贾母接了回来。
他们都是辽东老将,和辽东军兵关系极广,前番蛮族不费吹灰之力夺得辽左全线。
之所以如此隆重对待,不过是因为这是金州唐清安对贾府的一片孝心。
里间里,小姐们也在说笑。
几人正说笑。
以前贾母接史湘云来府里,府里都会安排好多针线活让她做不完,常常挡了回去。
“不过就是养了几年罢了,我们家又不缺这点吃的,本来也没什么,可是这唐家大兄,却是个极为重视恩情的人。”
现在却改了,不但不阻止她,连针线活也免了。
说来也怪。
唐清安的方略计划,也不再向锦州通传。
如今荣国府的小姐成为了贵妃,后宫中除了皇后,是地位最高的嫔妃。
王夫人走了进来,看向贾探春。
“游击战。”
妇人之仁啊。
“唉。”
北镇李达祖手底下到底有几千老兵,是为他的老营,保持了很强的战斗力。
良久,贾敬轻叹一声。
府里姐妹们还在玩闹的年龄,贾探春也才十四岁,到是不怎么轻易开口。
皇城里,贾府,史府,王府,以及住在荣国府的薛姨妈处,唐清安也没有忘记,每年同样奉送一份。
表面里虽然一如既往的冷淡,内心里却常常念着对方的恩德。
至于金州。
“我观金州唐总兵之行,实则有些看不起锦州和北镇的大军,可能还认为会拖累他。”
精兵难得,如此自废武功,真是糊涂。
“更稳妥些不好么?”
至于贾府关系走出去的,金陵,扬州,辽东……,各地同样时不时送上孝敬。
为什么至今,锦州和北镇,都只能被动的防御,计划未来修建无数的兵堡,逐一收复收地。
“就算清安要一意孤行,为何又不通知我,好让我们两处配合他,难道就真的一点也不惋惜自己手里的精兵吗。”
陈德言笑着摇了摇头。
唐清安当然也知道这份计划,可是他看不上,因为他不相信北镇和锦州。
“既然如此,你去找贾赦,贾政,贾珍,说动各家出面,虽然也不能说服朝廷,但也能为你大哥说些忠心的话。”
前番父亲生病,金州专门派去快船,送来了神医,最后治好了父亲,这番恩情,另林黛玉对金州将军产生了好感。
犹如一开始,儿子贾珍跑来观里,告知他以海治蛮之策,令他眼睛一亮。
薛宝钗笑道。
“晓得了,太太。”
加上原来宁荣二府旧有的威望,如今两府正门的宁荣街,马车络绎不绝,拴马桩从不留空。
这般大的军事行动瞒不了人,又有前番唐清安私自大规模整顿军队,风声或多或少的传回了朝廷。
天气炎热。
朝廷因为形势所需,无力再像以前般,大规模调动各地军力支援辽东,所以早就施行辽人守辽土。
“你如今说话也越累越有底气了,连在我这里都敢大言不惭。”
史鼐明则号召辽人群起抗敌,为了安抚辽人,也重用了不少辽人出身的将领。
史鼐闻言恍然大悟,感叹一声到没有生气,反而更加痛惜唐清安如此浪费精兵。
“我大哥做下的决定,从来不会更改。”
宝玉现在在府里的地位不比以前,前有老爷痛打,后有贾琏如今管了好些事,再有贾环贾兰认真读书。
“就是有些乏了,休息几日就好了,不需要担心。”
原因乃这几万的精兵。
“他?他是谁。”
北镇的李达祖,极为支持此策。
金州来的鲜鱼,海鲜等物,都安置妥当的放入了冰窖里。
这是朝廷听取史鼐的建议,做出的军略。
外间有人进来传报,说北静王府王妃派了人,来请二太太,探春姑娘去王府叙旧。
薛姨妈因此高兴的合不拢嘴,见人就夸唐清安报恩之心极强。
外堂里,婆媳们说笑。
随着家族子弟的奋进,宝玉也不得不收敛了性子,摔玉是不敢摔了。
姐妹们偶尔谈起探春未婚夫的事,林黛玉也不在冷漠,而是笑着打趣。
朝廷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指责金州将军跋扈,不把朝廷制度放在眼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