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西洋教士(2/2)

两人攀谈了好一阵,贾琏也熟悉起了对方的习性,到底是勋贵子弟,从小就学习与人打交道。

各色琳琅满目的货物,竟然一直堆到了街道上,还有好多个女人竟然也抛头露面,手里拿着单子清点货物。

这商人其实是走私之人。

“你好。”

唯一不确定的是,大规模在东北种植,是清朝末汉人闯关东之后,相差了三百年,缺了这三百年的功夫,玉米如今有没有适应东北的土壤。

古代云南人称为西番麦,西番谷等名字,透露着玉米是从古人所理解的西番地区传入中国的。

现代人认为的西方,指的是欧洲。

粤海将军说红夷船坚炮利,很多年前就和大周打过一次,大周靠着船多打退了他们。

因为出海风险大,今年这个人还在,明年就说不定不在了,因此没有人浪费时间。”

所以冷子兴,是有大功的。

“啧啧。”

贾琏如今只能依靠此人,当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大周没有隆庆开关,所以是禁止出海的。

根据盖州县志,清朝初年,玉米终于传入了东北,最开始在辽宁种植。

和老人留下地址后,贾琏才回去那商人的地方,商人正等着他,引他到了家中,见了妾室,于是开始用饭。

这海商万万没想到,粤海将军会托人找到他,便十分的热情,希望能在粤海将军跟前讨个人情,方便以后的生意。

贾琏一路来,心中的震惊无以言表,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可不是你们的地方,这是我们大周的土地,被你们借用了而已。”贾琏纠正老头话里的错处。

原来还想着,凭自己掌握的方言,了不得几日里也能和对方说上话,这般看来幸亏粤海将军为他找了一个通译先生。

康熙年间就成为了贡品,可见现在的玉米是可以在金州种植的,不确定的就是产量。

才下了港口,被一个光陆怪离的景象惊呆了。

码头不远处就是一大片临街的铺子,足足占了半条街,有四五十间房子。

先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然后由印,缅传到中国西南地区。

美国著名学者劳费尔就提出,玉米是由西南陆地传入中国,中国学者游修龄等众多学者,他们的论文中,国内外观点一致。

唐清安知道李成贤的疑问,不过他对玉米有信心,后世全世界三分一的人口以玉米作为主要食粮,是经得起考验的。

所以也没有和前世大明一样,有大明沿海有官员作为中介,海商走私获得货物,通过这些官员流转内地,形成完整的商络网。

你看看那些在聊天的人,谈的只有生意,不会攀交情。

这形似棒槌,竹笋的东西,大多数呈黄色,但是夹杂着红,白,黑,斑数种眼色,看上去就十分的古怪。

一则它的上限高,二则它的营养价值,远高于蜀黍。

最稀奇的是路牌,公示牌上红毛人的文字,像蚯蚓一样难看。

贾琏说起今日遇到一个老者,竟然会说咱们的语言。

两人你来我往,竟然很快成了忘年交。

冷子兴归来金州,且不提唐清安送了他一门生意,只说万里之远的澳门。

贾琏连连点头,这次出海的确大开眼界。

这老头虽然用词古怪,但是话音竟然说的有模有样。

只见这里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众多的船只来来往往进出港口。每当一艘船靠上码头,码头上的苦力们就争抢着活计。

因此虽然此地也有不少的海商,却小打小闹和历史上的海商比起来,缺了几分气候。

“这里倒是没有乱七八糟的三教九流,红毛不兴这些,贾兄可以随意走动,不过也不要去太远了,以免迷路。”

拿起来观看的细致,李成贤从来没有见过这等农物,将军说此物比蜀黍的产量高,且更管饱,他有几分怀疑。

和中国各地的方言完全不同,贾琏也出过京城,去过各地为贾府奔走关系。

当得知贾琏是从京城来,替朝廷来澳门购买火炮,老者眼睛一亮,越发的热情了。

穿着大半身黑色的袍子,头上戴着方形帽。

船老大或者找熟人,或者找最强大的一伙,这些人把货物搬运下码头,或者把码头仓库里的货物搬上船。

贾琏才提起,商人就猜到了是谁。

确认了此人的跟脚,贾琏越发的放心了,果不其然,第二日那老者竟然亲自找上门来。

告知贾琏,他可以帮助谋划,说服澳门的长官。

一连几日两人都呆在一起,贾琏还随老者去了红夷人的内城,参加了一对新人的婚礼,看到那些个坦胸露乳的红毛妇人,看的贾琏眼睛都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