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传教入金州(1/2)
第110章 传教入金州
冷子兴要离开了。
唐清安亲自送别,在离开总兵府之前,唐清安问冷子兴愿不愿意和金州做生意。
冷子兴面露高兴。
他本来就是商人,有唐清安的关系,当然想要借用一番。
金州目前六万兵,这些人都是有军饷的,几万个家庭,不光只需要油盐酱醋,还需要布,麻布,绸布,茶叶,饰品等等。
这六万有军饷的兵,加上金州城里的匠户,渔户,先生,官员,吏员等等,且如今金州不缺粮食,对百姓的配给也加大了。
如此这般,市场的需求就起来了。
这个四十万人口,七八万有俸禄的阶层,合起来的大市场,放在关内也不差。
“金陵物美价廉,金州所需要的物资金陵都能采买,我回去租一艘船,挂在金州水师的旗下,从金陵采买了物资,直接出海到金州,这般可以节省极大的成本。”
从金陵出海到金州,光节省的过路银,就能让冷子兴大赚特赚。
很快,奏疏就在朝堂上飞来飞去。
那红夷女人可不同大周妇女,那样玩起来,令贾琏流连忘返,才苦着脸答应了,回头就兴高采烈的上了船。
只要做到不太过分,朝廷也管不到。
想在大周做生意,没有一定的关系网是做不成的。
从贾琏旧年五月出海,到如今办成,用了十个月的时间。
金州将军原来上奏。
至于大周的海禁,唐清安倒是不怎么放在心上,这就是孤悬海外的好处。
虽然通过各种手段,或者送礼,或者以学问的名义交流,最终都抱憾而终。
他原来还纳闷,为何从未听闻利玛窦此人,如今听到王丰肃的名字,才晓得外国没有变,变化是大明成了大周,没有了徐光启。
缺点就是设计上的先天不足,目前无法改进的致命因素,就是子炮和炮腹之间气密性不佳,所以射程短,不足以压制骑兵的高速冲锋。
随意抽调了四门火炮,只试射一轮,在场所有将领就闭了嘴,目瞪口呆不可置信。
所以生意做得还不错,在金陵同行中,人们也喊他一声冷老爷,不然也没资格和当初被罢官的贾雨村称兄道弟。
再也没有人怀疑将军,费这般大的精力用在此物上,到底值不值得。
来来往往就过去了半年,终于把红夷人的大炮,炮师,翻译,以及一名传教士,一路通过漕船,千辛万苦的到了登州。
只论两者对比,一个射程短,射速快,威力小,易拉动,一个射程长,射速慢,威力大,不易拉动。
弗朗机虽然设计上有缺陷,却是后膛炮,红夷大炮却是前膛炮。
借着崇祯七年山西大饥,救助灾民,以此拉拢百姓入教。
粤海将军在布政司吃了闭门羹,也没了办法。
最后又是都察院御史上言,让金陵出钱,广东出力。金陵方面没有拒绝,贾琏回到京城,再去了金州,又被安排了差事。
“以薛府的名义吧。”
贾琏面子上推诿,态度却又很矛盾,到底有几分那红夷女人的心思在里面,就不得而知了。
一般人受到这种屈辱,早就放弃了。
不过先不急,这意大利老头肯定会亲自来金州,到时候两人见面可以细谈。
明朝有很多官员学习传教士的文化,接受洗礼,学习西学,只是大明的财政制度,实在是奇葩,先天性的不足。
“这还是炮吗。”
唐清安收起信件,念叨着这个名字。
才走了一半就有地方弹劾,此物劳民伤财。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同,没有西班牙人当前目中无人的傲气,敢提出两万人征服大明的计划。
他却没有放弃,改了名字继续回到大明传教,从北到南,跑遍了全大明。
明朝虽然禁海,但是当接触到了红夷的利器之威,思想之科学,海贸之富,在隆庆就已经主动开关了。
托粤海将军动用驿站,快马加鞭到金陵应天府,应天府知府贾雨村则转手,用驿站快马加鞭到登州,最后出海随船到金州。
原来历史上,这老头三十五岁起航到大明,五十多岁的时候,在南京受到保守派文人的反攻,被拷打屈辱后,赶出了南京。
当然是选择第二条了。
葡萄牙人在澳门有修建炮厂,唐清安不光想要炮,还想要葡萄牙人帮助建炮厂,枪厂,船厂。
徐光启所学的西方学问,师从利玛窦,也受其洗礼入教。
金州乃危地,要建炮台,造大铳,巩固城池,防御蛮族,请求朝廷派人,去南方采购红夷大炮。
冷子兴就沾了贾府的一点光,靠替贾府做事,因此和金陵的几家有些牵扯。
唐清安在总兵府,接见了这名坚韧的老人。
这老头可不简单。
他的前辈,沙勿略六十年前就来东方想尽了办法,却始终没有成效,然后就是利玛窦教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