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婚事(1/2)

第104章 婚事

历史上戚继光在南方打下赫赫威名,后来归入蓟镇编练九边之兵,效果显著。

而明末名将孙承宗在戚继光的编制上,又结合当时火器发展的新高度,例如获得红夷大炮等,创新了新的营制。

一个骑步车炮后勤结合一体,攻防一体的超级“巨兽”。

全营骑步杂各兵六千六百余人,各色车厢五六百辆,各色大炮数百门,火器两千杆,骑甲两千五百副,战马三千多匹,骡一百多头,驼三十头,牛两百五十头云云。

端的是浑身带刺的乌龟阵,哪怕在野外陷入绝境,失去补给,也能独自坚守四十天。

四十天。

这是什么概念?

可惜,唐清安学不了。

这一营每年的销需要一百二十万两银子。

而朝廷给的金州五万兵制,水师八千兵制,近六万人,一年的钱饷加粮饷也才两百万两。

要是学习孙承宗,养不到七千人一年就用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他怕大周朝廷直接让他腾位置让贤了。

眼无奈,再次为自己辩解了一方,骑兵营本来就不够用,这才离开了总兵府。

明则是因为各地义民反抗,实则后金缺粮,无力供养日益壮大的大军数量。

赵缑用顶着光头一言不发,仿佛没有一丝意见。

养一万兵,养十万兵,养二十万兵。

精兵就是这样有个性,上司也愿意给脸面。

三年接纳,三年夯实,三年治军,十年磨一剑。

无论如何,营地里有头发的人,说话就是比没有头发的人声音大。

本就不愿呆在前线,唐清安考虑东海营的情分,调到身边担任侍从的周吉,李敦,两人高兴的端来水盆毛巾。

一营一营总,两千总,五把总,二十五哨官,七十五队长,二百二十五什长。

“二爷,我带你进去。”

听到将军松口,眼笑眯眯的接过周吉递来的碗筷,先舀了一碗汤喝了,吃了两口咸菜,又抓起一个肉饼直接往嘴里送。

第一个进来的是眼,他虽然不是第一个排队的,但是他是第一个排队的营总。

昨日所有将领都来向他敬酒,除了赵缑用敬酒时,他喝了一整盅,其余敬酒的将领,他都只是抿了一口,却仍然大醉而归。

“将军不知,这些人才是精明,知道今日人多,指不定要排到几日去,所以昨夜都没有回去,直接找了个角落困了一觉。”

所以预料到今日会有很多人来找他,却没有想到这么着急。

其余在金州城驻军七千兵,两千兵分驻金州城后方的南关岛八百兵,盐场一百兵,北海头一百兵等等。

新金守将徐寿福,金州主将刘承敏,副将杨清,红咀堡守将邓兴,归服堡守将江万化。

金州已经和北镇,辽西地位平齐。

“将军……我知道今天,有很多人要调我骑兵营的……骑兵。”眼使劲咽了下去,顺畅了又接着诉苦。

既然如此,唐清安也只能顺其自然。

只不过,辽左的北部还有三百余万民,其中义民无数,所以唐清安才要大扩军。

第二重地旅顺驻兵五百兵,第三重地大连湾驻兵三百兵。

原先金州只有几百骑兵,各部都抢着要,如今多了这么多兵堡,像那归附堡这等深入前线上百里,更是需要大量的夜不收。

他目前能控制的范围,安全范围已经达到了极限。

有些人明明没有喝醉,为何受冻一夜,等今日天不亮看到他们爬起来排队,这才恍然大悟。

十万坚韧雄兵,数百万坚韧之民,何人可挡?

唐清安面露微笑,终于向众将透露了扩军的事宜。

等刘承敏来到总兵府,准备见大哥,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前线各兵堡,不光是依托险地修建的关卡,拱卫城池,更是后方的眼睛。

扩军就是为了北上镇江,接应辽左北部那些坚韧之民。

悻然辽左南部坚韧之民,大部已涌到了金州。

金州城后面几十里还有一处南关岛,两城一前一后遏住了金州对外的要道。

大势已去。

脑袋还在隐隐作痛,洗了把冷水脸,把毛巾丢入盆中,换了一身的便服去前厅,早饭已经布置好了。

明则重用金州官职第二的赵缑用,实则把他从军营里彻底剔了出去。

等老奴这番回沈阳,唐清安就算不通过史料,也能推断出,辽左辽民更大的苦难就要来了。

他们三处加起来,朝廷一年要供应的物资钱饷,一年合计需要耗费高达一千万两银子。

辽左南部剩下的上百万民,或无力,或顺良,或观望等等原因,终归是习惯被动接受,不愿主动争取。

东海营的能战之将占了十营的四成,难民出身的能战之将占了三成,原金复二州出身的将领,由原来的七成,降到只剩下三成。

就是这一年两百万两银子,唐清安都不确定,朝廷能坚持几年。

聪明人是真的多,他原来还不明白,到底已经十月底了,比不得上个月还有人露天而睡。

随后进来的是邓兴,除了向将军举荐几名自己看好的人才,最后狮子大张口,索要一百名骑兵。

如今他有这个威信,也有这个底气。

他提拔自己人,那些刚提拔起来的将领,当然也想要提拔自己亲信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