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两百将(1/2)
第103章 两百将
北镇。
派出城的骑兵,把周围的消息传了回来,蛮族退兵确认无误,只不过各堡还有蛮兵把守。
李达祖绝处逢生,大悲大喜。
悲的是自家军中,老兵死伤过半,实力大损,都是锦乡侯府在北镇的根基啊。
喜的是到底守住了北镇。
金州发了捷报,北镇发了捷报,锦州也发了捷报。
三方都在争抢头功。
北镇独拒正面,损兵失地,如今河北各堡都还在蛮族手里,北镇残兵无力收复。
损失最大,争议也最大。
一行人挎着腰刀,虽然一副懒散的模样,却散发出一股格外凶悍之气。
偏安一隅能不失就已经不错了。
辽东两位大佬闹得不可开交,唐清安再次上疏,请求金州扩兵,增派粮饷,耕牛,骡马等。
喧闹之声,连总兵府外的街道上都受到了影响。
蛮族为了杜绝辽民投靠金州而设立的防线,随着复州蛮兵的撤退,已然彻底瓦解。
并且唐清安的作用,别人不知他们还是清楚的,委实是首功,不过皆不愿让出罢了。
金州田亩六十万,辽东湾各岛近十万,黄海各岛赶种的田亩三万,加上收服上百里的失地,以及新金以东一带,到底还有田亩数万。
复州一系,金州一系,东海营一系,辽民一系等等,连水师将领都分成了四系。
“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有的人要升官了,有的人原地不动看着别人升官。
都快要翻一番了。
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升官了,有的人降职了,甚至还有罢官的。
这也是打了胜仗的好处。
哪怕有几个御史上疏,认为金州的作用巨大,不该受到朝廷的小视,其中一个新进的御史吵的最凶,朝廷应该提高金州的供给,应以辽西,北镇平齐。
辽东节度使李达祖,到底是有功还有应罚。
现在赶走了蛮兵,那金钱鼠尾当然不能留了,索性都剃了光头。
不但恢复了活力,规模还是沦陷蛮族之前的数倍。
金州兵则顺势而上,收复了重城新金,不费吹灰之力,全得原来金州范围之地。
原来金州作为辽西的附属,如今升了一等,由登莱直接供应,而不是由史鼐调派。
两百余大小将,分成了好几团。
唐清安说完,众人面露喜色。
三方的奏疏在朝廷正热闹的时候,山东布政司也突然上奏。
金州水师的规模,已经达到了长江以北,所有水师之和。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老奴收服一地就下剃头令,留金钱鼠尾,剃发易服。
金州开始收割。
唐清安向朝廷下了军令状,蛮族片板不能下海,以威胁山东。
不论如何,只论粮草之富余,不管是朝廷,辽西,蒙古,蛮族都比不上金州。
我出钱请客,请大家在总兵府吃一顿饭,今天可有酒水,还是朝廷送的御酒。”
辽左的长城失去了作用,辽西走廊并没有。
“将军到。”
“将军。”
大周继承大明,长城一直延伸到镇江堡,不过当老奴突袭互市之地,获得铁岭,抚顺,辽左的长城就破了。
新金城北方五十里就是栾谷关,而东面的红咀堡等堡,一直到最长大上百里的归服堡,都因为靠黄海,蛮族也都撤军了。
且同意了金州扩兵五万的请求,并督促江南供应,布,绸缎各色物品。
北镇处在“凡”字的那个顶处,地势不足凭,又离辽西遥远,物资供应费时费力。
金州唐副总兵率三百船出海,其中两百余船都是登莱先后调派去。
一百三十万石的蜀黍,可以打出米粒九十余万石。
“将军。”
把去年以来,运送至辽东三处的粮食,马匹,豆料,兵备,钱银的数目列出。
当浙江水师,和金州原来来自登州的水师,两处合营后,水兵达八千人,大小战船四百七十余艘。
一部以严正中为主,负责黄海以北,辽左以南,接应各处辽民。
我做你们总兵以来,虽然还是副的,但自认为公平,公正,应该没有人不满意吧?”
不过带壳才容易保存时间长,所以一百三十万石的蜀黍一部分送往金州各粮仓,一部分送往长行岛,一部分送往大小长山岛。
靠着依山脉而修建的长城,辽西走廊之所以称为辽西走廊,就是因为如此。
下次蛮族大军再次攻打北镇,不会再给金州兵可趁之机,获得那番的幸运。
无数的辽民拖家带口的投奔金州,每日金州都能接应数千人,加上黄海水师的接应,金州城的人口直线上升。
而蛮族前番攻打北镇,沿路各堡投降,牺牲的军士就高达六万,北镇守军三万,伤亡一万余。
安置了水师。
既如此,整个朝堂更加喧闹,上下都是关于辽东的议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