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问策(1/2)
第84章 问策
辽左如今基本已落于蛮族手中,因为蛮族的分化政策,加上援兵无望,很多地方主动投降了。
投降的城池,百姓则编户为民,保留了一定的自有,分派土地,牲畜,和农具等。
被打败俘虏的城池,经历过屠杀后,活下来的人也会被分给奴隶主们。
代善就被赏了四千户,牲畜八百群,还有钱银万余两,各色珠宝不计其数。
蒙古降将,汉人降将等也都有赏赐。
在老奴看来,这些人也算是奴隶主,应该受到优待,竟然收拢了不少人心。
像李永芳就不用说了,有抚顺城编的一千户百姓,仍按照周制设大小署官,归李永芳统辖。
连败将耿炳远都分了有四百多户。
如此这般还是不够,辽左太大了,蛮族的统治阶级无法有效的管理,命令迁移蛮人来辽左。
这些蛮人,老奴不派粮,不发饷,都住在辽左汉民的家中,共同吃粮,分给田地耕作。
说做就做,唐清安没有写过奏疏,拉着史宗颜帮忙润色。
“你有信心夺回镇江?”
史鼐惊喜的问道。
此人属于可以拉拢的盟友,合力对抗蛮族,不同于朝鲜前任国主,油盐不进逼的狠了就暗中勾结蛮族。
两年后,朝鲜宗室绫阳君李倧发动政变,夺得了政权。
要论此事之功,他本身可占六分。
且已归者不养,来投者无心,其何以招降散党,行间植标,图此剿复大计。”
像占札水色四村的男丁两千人,带着子女妇孺七千余人,趁着夜色,竟然毫发无损的逃到了金州。
“辽东有民匠懂造船?”史鼐严肃的问道。
各地开始反抗起来,逃亡成风。
历史上毛文龙就做得很好,逼的朝鲜上下极为卖命。
朝鲜再怎么积弱,也是三四百万人口的国家,可派兵数万,不费自身丝毫,得兵数万相助,怎么看都是一笔核算的买卖。
这才是唐清安看重的。
唐清安摇了摇头。
不把金州二十万百姓安置好,去了镇江,此处乃辽左东部重镇,地缘宽广,各处人口远不是金州能比。
原来的积蓄都用在了金州,想要去光复镇江,至少需要十万石粮食才能顺利的收拢难民。”
此外,兵备道,管粮道通判,课税司大使等文官,虽然不隶属辽东都司,却也只是挂靠在山东布政司。
臣悬师绝域,又接渡辽民四十余万,恳请太上皇,皇上怜其丧家之苦,发钱粮五十万石赈济之。
唐清安已经了解史鼐此人,颇有些优柔寡断,这也是他为什么要亲自来的原因。
史鼐感叹道。
蛮兵在复州的兵力太少,不够隔绝数百里的防线。
史宗颜疑心道。
可得辽民感激,俱思杀敌报效,今臣海外接渡,同一辽民,分毫未沾……”
不但把各家的粮食盘算的清楚,每个月只允许留四升的口粮,其余全部上缴。
“你的要求太多了。”
“史兄写的好字。”
在前明太祖皇帝时,辽东有几个县,后来撤裁了,地方上只留下了军制。
山东除了供应钱粮,在辽东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
“没信心。”
历史上,毛文龙出海前,王化贞就给了毛文龙一百张空札,给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此人初见时还只是一名六品百户官,一年时间,飞跃成了封疆大将。
辽东和内地不同,没有三司,州府这些行政管理制度,全部是卫所制管理地方。
“我可以帮你上言此事,但是最终决定还是在朝廷,只怕朝廷无粮给你。”
史宗颜也吓了一跳,此子心太野了。
和朝廷谎报有民四十万,是和朝廷多要些补给,就算打了折扣也比实报的要强。
此人昏暴无德,屡兴大狱,杀戮无辜,残害手足……其实这些都无所谓。
而且现在的朝鲜国主和历史中一样,蛇鼠两端即不想得罪大周,又不想得罪蛮族,采取绥靖政策。
金州城是收复之地,就有的官僚体系已经打破,加上原来辽左各地收拢来的几百官员,已经由唐清安全部送回山东。
之所以有此言,也是考虑金州里镇江千里之远,万一那边还是没有发生变化呢。
史鼐看向唐清安,此人已经贵为二品武将,有资格上奏朝廷了,一时间内心感叹。
不论其他,对抗蛮族不能只是大周出力,朝鲜也得出血才行,否则让对方坐享其成,这种蠢事唐清安不会干。
“我要粮养辽民,若不养则归奴,则增一敌矣,反之,我得一人,奴则少一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