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十糠一谷,召龙引凤(2/2)
“你独创的这‘草篆’,笔画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做成,怪不得世人称此为‘飞白书’!”
当他们听到“十糠一谷”这四个字时,尽是哗然一片。
这…
听到这儿…
这就大大减轻了朝廷平叛的难度与压力!
当然,这是不得以而为之的方法!
哪曾想,天子刘宏的语气一下子变得和缓了许多。
“哈哈哈…”桥玄笑起声来。“蔡子窥一匠人答帚,别具匠心,就创出了此飞白书!此故事必定传扬后世,为后人歌颂!”
后世,许多键盘史学家会将“騄骥厩丞”的设立归结为,灵帝一己私欲,喜欢动物,喜欢马,收天下之马,自己赏玩!
可事实上…绝非如此!
这几年天灾人祸不断,流民失所,单单今年(光和元年)就爆发了“乌浒蛮反汉”、“梁龙反叛”两次暴动。
洛阳城,蔡府。
身为戴罪之人,骤然听到朝堂之事,蔡邕一怔。
“大哥?陛下此举…”袁逢率先张口。
当然…
糠?
陛下的意思是…赈济灾民?不再以五谷为主,改用糠?难以下咽的糠?
解决不了赈灾,那么,朝廷只能退而求其次,设立“騄骥厩丞”,将整个大汉的良马收入朝廷,至少…这样可以保证,在灾民叛乱时,他们无法组建起骑兵。
“于是我便突发奇想,回家准备了一些竹子,劈成细细的条状,仿照答帚的式样,绑在一起,做成了一支扁形的竹笔。然后饱蘸浓墨,运笔时速度又较快,经过几次练习,终于创造出这种点画中有一丝露白的书体——‘飞白书’。也就是你桥子缪赞为‘草篆’,实不敢当!”
“哈哈…”桥玄第三次笑出声来,一边笑,一边解释道:“蔡子还不知吧?近三个月来,这荀文若一直待在玉林观!”
“桥子是另有所指吧?”蔡邕连忙道。
“颍川荀氏一族,前司空荀爽之侄儿,前济南相荀绲之子——荀彧荀文若!”桥玄不假思索的回道。
他们两个只是摆摆手,一言不发,匆匆的上了马车。
“不过,也无妨!朕已经找到了一条赈灾的良方!”
可偏偏…陛下还没有把事做绝,还特地留下这一“谷”!
此举…意味深长啊!
他正对着桌上蔡邕亲笔的拓文如痴如醉的以手指在空中运笔揣摩。
而直到这马车上,两人才张口交谈。
听到这儿,桥玄在笑,一边笑一边提醒道。
…
“朕今日便告诉诸卿,告诉各郡县官员,朝廷收揽官马,是不得以而为之。若是他们赈灾得力,朕何须如此?”
这下,蔡邕不懂了。“陛下怎么会调查他呢?”
蔡邕时不时的望向他一眼,终于忍不住,站起来放下袖子。
“桥子过赞了,这飞白书,还是…陛下兴建鸿都门学,我尊奉陛下旨意,写作《圣皇篇》三卷呈送于鸿都门!”
…
今日朝会一过,这“五谷”改为了“糠”;
“十谷”改为了“十糠一谷”;
要知道,“糠”…士大夫是不可能将“糠”塞入自己的粮库!
“从即日起,国库不再发放赈灾款,改发赈灾粮,所有粮食由掌管国库的曹大司农一道采买!按照十糠一谷分发给黄河沿岸受灾的诸郡县。”
轰…
“正是!”桥玄的回答很肯定。
这…
特别是水灾之下,黄河沿岸的灾民!
这已经成为了帝国最大的隐患。
陛下怎么就能想到这一层呢?
此言一出,蔡邕的眼眸徒然睁大,顷刻间,他便将朝堂上的“十糠一谷”与“玉林观”联系在了一起。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荀氏一门八龙!
——天子亦是真龙!
——这玉林观,竟成了“召龙引凤”之地!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