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这老东西,还不死心(1/2)

……

数月后。

北平城的积雪还没化透,朱元璋已站在燕王府的箭楼上。

北风卷著沙砾打在甲冑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他却像尊石雕,目光死死盯著南方的天际线。

“父皇,山东的盐引已经全部收回。”朱棣捧著帐册,哈气在冰冷的铜爵上凝成白雾。

“从今日起,淮盐,浙盐一律不得入北,北平的池盐价格,已经涨到三两银子一斤。”

朱元璋接过帐册,指尖划过“济南府”三个字,那里曾是他最看重的產盐地。

如今被张皓月占了去,竟成了新大明笼络民心的利器,十文钱一斤的盐价,像根刺,扎得他夜夜难眠。

“还不够。”他突然冷笑,將帐册扔回给朱棣。

“传旨,让辽东都司封锁渤海湾,凡载盐船只要往南走,格杀勿论。咱要让应天城里的百姓知道,没了咱的盐,他们连咸菜都吃不上。”

朱棣心里一凛。

封锁渤海湾意味著断绝了山东半岛的海盐供应,张皓月要想维持十文钱的盐价,只能动用库存,不出三月必耗空。

可这么做,辽东的军户们也会断了盐路,怕是要生乱子。

“父皇,辽东军户……”

“军户?”朱元璋猛地转身,龙袍扫过箭楼的积雪,“他们吃的是朱家的粮,穿的是朱家的甲,难道还敢反不成?你要是镇不住,就换个人来当这个燕王!”

朱棣慌忙跪下,额头抵著冰冷的箭楼地板。

他知道,这位老父亲一旦动了杀心,就算是亲儿子也照杀不误。

当年朱文正守洪都有功,就因为私藏了几车粮草,被圈禁至死。

朱元璋看著儿子佝僂的背影,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

他何尝不知道封锁渤海湾的风险,可他更清楚,对付张皓月这种靠“民心”起家的反贼,就得掐断他的“民心之源”,让百姓在缺盐的痛苦里想起朱家的好。

“还有,”他放缓了语气,“让徐辉祖带三千精骑,偽装成贩盐的马帮,去兗州府『投诚』。告诉张皓月,就说你朱棣想通了,愿意献北平归降,只求给他当个盐运使。”

朱棣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

徐辉祖是徐达的儿子,根正苗红的勛贵,让他去诈降,一旦败露,整个北平的布局都会打乱。

“父皇,这太冒险了……”

“冒险?”朱元璋突然大笑,“当年咱在鄱阳湖,敢用火攻陈友谅的百万大军,现在派个徐辉祖去诈降,算什么冒险?”

他指著城下操练的士兵,那些人穿著打补丁的甲冑,手里的长矛却磨得鋥亮,都是朱棣从边军里精挑细选的死士。

“徐辉祖带的不仅是骑兵,还有这个。”朱元璋从袖中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半块黑色的晶体。

“这是西域的硝石,遇盐即爆。让他把这东西混在『投诚』的盐车里,只要进了应天城的盐仓……”

朱棣的后背渗出冷汗。

他终於明白,父亲要的不是徐辉祖成功诈降,是要让应天城的盐仓变成坟墓,缺盐的百姓本就恐慌,再加上盐仓爆炸,必然会以为是新大明无力供盐,才用炸药销毁证据。

“儿臣……遵旨。”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转身望向南方。

那里的云层压得很低,像极了他年轻时见过的黄河洪峰,蓄势待发,要將一切都吞没。

应天城的盐仓前,张皓月正看著赵康清点新到的海盐。

这些盐是从登州卫运来的,王二麻子带著骑兵闯过辽东都司的封锁线,硬生生从倭寇手里抢来的,代价是三十七个弟兄永远留在了渤海湾。

“元首,盐价已经开始涨了。”赵康的声音发沉,手里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

“黑市上一两银子只能买半斤,好多百姓开始用咸菜水醃菜,说要省著吃。”

张皓月抓起一把海盐,晶粒在阳光下泛著青白的光。

他知道这是朱元璋的手段,釜底抽薪,比十万大军还狠。

“让老杨的铁匠铺停了兵器,改打盐井钻。”他突然说,“告诉四川的百姓,谁能找到盐矿,新大明奖他一百亩地。”

赵康愣住了:“四川?那边山高路远,就算找到盐矿,运到应天也……”

“运不到应天,就运到附近的州府。”张皓月打断他,指著地图上的长江,

“咱们沿著长江建盐仓,让四川的井盐,云南的岩盐顺著水路往下走,总能撕开朱元璋的封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