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魔道隨想录(2/2)
“然而六十七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当时的宋帝崇尚道教,命黄裳主持刊刻天下道书,总计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合称《万寿道藏》。”
“黄裳为人极其细致,生怕刻错一字,遂逐字逐句亲自校阅。”
“四载春秋过去,他已通读天下道藏,尽悟其中玄机,並自创出诸多武学理论。”
“也正是那一年,《万寿道藏》成书,黄裳踏步入地仙之境。”
“时年七十一。”
“此后,他將自身所悟整理成册,便是那闻名天下的《九阴真经》上卷!”
隨著苏尘话音落下,全场譁然,眾人皆露惊愕之色。
他们听到了什么?
世间竟有六十七岁才开始修习武功的人?
先前苏尘说起魔帝谢眺时,眾人已觉匪夷所思。
但好歹谢眺得了战神殿中的秘文与图谱,堪称逆天机缘,因此虽惊,尚能理解。
而这黄裳,却是从头到尾,毫无奇遇。
六十七岁方才钻研道藏,仅用四年便成就陆地神仙。
读书读出一个陆地神仙!
眾人本以为地尼与魔帝的过往已是离奇非常。
如今听闻黄裳的成就,反倒觉得先前那事还算寻常。
尤其是听到最后那句话时,全场震惊得无以復加。
原来这黄裳,竟是《九阴真经》的创始者?
若论黄裳之名,江湖中知者寥寥。
但若提起《九阴真经》,可谓无人不晓。
二十年前,《九阴真经》现世,顿时震动整个大宋武林。
犹如当年《无敌宝鑑》在大明江湖引起的轰动一般。
各大门派高手无不为这门包罗万象的地仙级武学所吸引,纷纷不顾一切爭夺。
那段四十年前发生在大明回雁峰的惨案,竟险些在大宋重演。
幸得几位武林元老尚存理智,在关键时刻出面调停,才止住了这场纷爭。
最终眾人协商一致,决定举办一场“华山论剑”,以武会友,决出《九阴真经》归属。
而欲登此擂,最低门槛也须是大宗师之境!
如此一场仅限大宗师以上高手参与的论剑,盛况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仍有数百高手赶赴华山,其中更有不少天人境强者。
可以说,那场论剑,匯聚了大宋江湖半数顶尖人物。
不出所料,最终五位天人境高手脱颖而出,以无可爭议的实力贏得全场敬服。
此五人亦因此被江湖尊为“五绝宗师”,声名远播,传遍诸朝武林。
而这五人之中,尤以全真教创派祖师王重阳年岁最长、內功最深,最终技压群雄,夺得《九阴真经》。
自此江湖流传,王重阳借《九阴真经》之力,一举踏入武皇之境!
这不由得令大宋江湖中人对这门道家至高秘典愈发心驰神往。
然而自始至终,无人知晓《九阴真经》究竟是何人所创。
如今终於真相揭晓。
这门武林至宝,竟出自朝中一位文臣之手。
剎那间,厅中眾人议论纷纷:“天哪!我没听错吧?黄裳竟然是六十岁才开始修行?短短四年便踏入陆地神仙之境?”
“確切来说,黄裳並非真正修炼,只是誊抄道藏而已,果然佛道儒三家的修行方式与武夫大不相同。”
“黄裳年过六旬尚能得道,我现在也重燃希望了。”
“原来那本名震江湖的《九阴真经》是黄裳所创,真是令人敬佩。”
“当年《九阴真经》现世之时,几乎掀起一场武林浩劫,由此可见这门武学的恐怖之处。”
“没想到大宋朝廷竟还有这样一位深藏不露的高人,再加上武皇巔峰的葵老祖,整体实力也不容小覷。”
“可惜王重阳得经不久便去世,这门绝世武学也因此湮没於尘世。”
三楼东侧第三间雅间。
慕容復惊呼道:“原来《九阴真经》是黄裳遍览天下道藏后所创,难怪会有如此惊世骇俗的威力。”
慕容家的还施水阁虽號称集尽天下武学,但实际上仍有一些震古烁今的绝技未曾收录。
例如少林的《易筋经》与七十二绝技。
例如丐帮的《降龙十八掌》。
还有就是这部曾掀起江湖血雨腥风的《九阴真经》。
如今再度听闻此经的消息,他自是难掩激动。
风波恶冷哼一声:“如此看来,《九阴真经》果真是一门至高无上的神功,全真教凭什么能得此传承?”
“风四爷此言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