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首映礼(2/2)

“谢谢大家。”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

“今天,这里没有主创,没有明星。我们不搞见面会,我们想把它,开成一场恳谈会。”

“我们想听听,大家最真实的声音。无论批评,还是讚美,我们都全盘接受。”

说完,他便將话筒,递向了台下。

一个戴著口罩,看起来很虚弱的年轻女孩,第一个被选中。

她接过话筒,手在微微颤抖。

“我……我是一名白血病患者。”

她的声音很轻,却通过音响,清晰地传遍了全场。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拍了这样一部电影。它没有美化我们的痛苦,也没有消费我们的苦难。它只是……让我感觉,我们这些在黑暗里挣扎的人,终於被看到了。”

“尤其是电影最后,那个老奶奶说的那句台:我病了三年,吃了三年的正版药,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把它当假药。你们就能保证,你们一辈子不生病吗?”

“这句话,我听完,我……我真的……谢谢你们,说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

女孩说著说著,泣不成声。

全场,再次响起了掌声。

这掌声,是送给女孩的充满了鼓励与温暖。

紧接著,那个身穿外卖服的大哥,也拿到了话筒。

“我没啥文化,说不出啥大道理。”

他憨厚地笑了笑,眼角却泛著红

“我就觉得,这电影,拍得真!就跟我自个儿的生活一样,天天都在为钱发愁,天天都在跟时间赛跑。看那黄毛,我就想起我那些刚来城里打工的小兄弟,傻乎乎的,但是讲义气。”

“我就想说,谢谢导演。让我们这些送外卖的,也感觉自个儿……不那么低人一等了。”

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站了起来。

他们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著自己与电影的共鸣。

他们谈论的,不再是演技、镜头、剪辑,而是生活、尊严、希望与绝望。

这场恳谈会,渐渐地,变成了一场大型的,以电影为媒介的群体心理疗愈。

陈墨和主创们,就那样静静地听著。

他们没有去辩解,没有去引导,只是用最真诚的眼神,与每一个发言者交流。

他们知道,在这一刻,电影本身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它所搭建起来的这座,能够让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人,相互看见、相互理解的桥樑。

就在恳谈会即將结束时,前排,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戴著老镜的白髮老人,缓缓地举起了手。

工作人员立刻將话筒递了过去。

“我不是影评人,也不是什么领导。”

老人的声音,温和而有力。

“我是一名退休的法官。”

全场瞬间安静了下来。

“这部电影,从法律的角度看,主角程勇,確实是触犯了国家药品管理法,他的行为,构成了犯罪。这一点,电影没有迴避,我很欣赏。”

“但是……”

老人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

“法律,追求的,不仅仅是程序上的正义,更应该是实质上的正义。法律的背后,是天理,是人情。”

“这部电影,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没有简单地去煽动法理与人情的对立。它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法律的条文,与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发生衝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如何去完善?”

“它没有给我们答案,但它引发了我们所有人的思考。而这种思考,远比任何一部娱乐大片,都更有价值。”

老人放下话筒,对著台上的陈墨和主创们,郑重地点了点头。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感谢你们。你们用一部电影,做到了我们无数次普法宣传,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你们让法这个字,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心里,让人们开始去思考它与情、与理之间的关係。”

“这,就是一部电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老法官的这番话,如同一锤定音,为这场首映礼,画上了一个最完美的句號。

它將整部电影的立意,从单纯的“为民请命”,拔高到了“推动社会法治进程思考”的全新高度。

后台,张文君副局长的秘书,將老法官的这番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了下来,並迅速地整理成文,发给了还在办公室等待消息的张副局长。

几分钟后,秘书收到了回信。

回信很简单,只有四个字:

“国士无双。”

这四个字,评价的,不仅仅是那部电影,更是那个敢於用作品去触碰时代最敏感的伤口,引发全民思考的年轻人。

首映礼结束,当晚,一篇特殊的影评,在《人民日报》的客户端,悄然发布。

文章的作者,署名为“钟政声”——一个代表著官方最高层声音的笔名。

文章標题,掷地有声!

《我不是药神:一部电影的力量,与一个时代的进步》

文中,高度讚扬了《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並引用了那位老法官的观点,深刻地探討了电影所引发的,关於“法理与人情”的社会性思考。

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

“我们乐於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优秀作品,能够涌现出来。它们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时代的伟大与尘埃;它们像一把手术刀,剖开我们社会的肌理与脉搏。能够正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自信;能够引发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一部好的电影,足以推动一个时代的进程。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並拭目以待。”

这篇文章的发布,如同一道来自云端的圣旨,为《我不是药神》的前路,彻底扫清了最后一点障碍。

它向所有的院线,所有的媒体,所有还在观望的人,释放了一个明確得不能再明確的信號!

这部电影,国家支持!

这部电影,必须大火!

冯守正的资本铁壁,在这股由民意和国策共同匯聚而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面前,被彻底碾得粉碎。

属於《我不是药神》的时代,真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