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炉火暖归途,暗流隱心间(2/2)
“嗯…还真有点饿了。” 王秀兰笑著点头。
很快,灶间就传来锅碗的轻响和小米粥特有的清香。李玄也跳下炕,跑去帮母亲剥红枣。小小的厨房里,母子俩的身影在炉火的光影中忙碌著,透著一股平淡却无比珍贵的温馨。
晚饭是熬得浓稠香甜的小米红枣粥,配上王秀兰自己醃的爽脆酱瓜,还有张桂芬特意蒸的几个白面馒头。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的小方桌旁。王秀兰胃口不错,喝了大半碗粥,吃了一个馒头,脸色在炉火的映照下红润了许多。李建国和张桂芬悬著的心这才彻底放回肚子里。
“这次啊,多亏了桂芬和建国,还有我的乖孙。” 王秀兰放下筷子,看著家人,眼中带著感慨,“要不是你们连夜把我送去医院,我这把老骨头…唉。” 她拍了拍挨著自己坐的李玄的小脑袋,“特別是玄子,昨晚上那么大的风雪,跟著跑来跑去,小脸都冻坏了…” 说著,心疼地摸了摸孙子还有些发红的脸颊。
“奶奶,我没事,我火力壮!” 李玄挺起小胸脯,故意做出精神抖擞的样子,逗得王秀兰和李老实都笑了起来。
“是是是,我孙子最棒!” 王秀兰满眼慈爱。
李建国看著母亲的笑容和妻子沉静温柔的侧脸,只觉得连日来的疲惫和紧张都烟消云散。他端起粥碗,喝了一大口,暖流从喉咙一直熨帖到胃里,也熨帖了心。
饭后,张桂芬收拾好碗筷,又坐回了窗边的缝纫机前。机头旁,放著那件拆了一半的旧袄。她拿起剪刀和针线,动作嫻熟地继续拆解起来,神情专注而平静。拆线发出的细微“沙沙”声,缝纫机偶尔踩动的“噠噠”声,混合著炉火燃烧的“噼啪”声,交织成一曲温暖而安寧的居家夜曲。洗髓丹带来的改变,在她的一举一动中自然流露——那份专注中透著沉稳,那份平静下蕴藏著力量。她不再是那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眼神怯懦的小媳妇,而是这个家沉静的支柱之一。
李玄则盘腿坐在热炕上,面前摊开一本《雷锋的故事》。他目光落在书页上,心思却早已沉入识海深处。昨夜协和医院档案室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清晰回放:布满灰尘的档案柜、泛黄脆弱的纸张、模糊不清的墨跡、那个潦草的“dr. l”签名……每一个细节都被他强大的神识反覆检索、分析。
“林”(或类似发音)姓產妇…1938年12月18日凌晨…女婴,健康…去向不明…標註“待查”…经手医生签名“dr. l”…
线索如同断裂的珠链,散落一地。核心信息被水渍和时光无情地抹去。唯一的突破口,只剩下那个神秘的“dr. l”。但这如同大海捞针。三十年前的医生,经歷了战乱和时代的巨变,如今是生是死?身在何方?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混乱冬日里,一个婴儿的莫名“失踪”?更何况,那个签名如此潦草模糊,姓氏都无法完全確定。
困难重重。但李玄的眼神在摇曳的炉火光线下,却异常沉静。仙尊的心智,不会被眼前的迷雾阻隔。他需要更谨慎,更耐心。直接在医院大规模探查已不可能,风险太大。他需要更迂迴的方式,或者…等待新的契机。
他抬眼,目光透过玻璃窗,望向四合院沉沉的夜色。风雪已停,深冬的夜空清冷而高远,几点寒星寂寥地闪烁著。窗欞上凝结著漂亮的冰。小院角落里,那辆崭新的自行车车把上,也覆盖著一层薄薄的白霜。
母亲坐在缝纫机前沉静的侧影,奶奶在炕上满足的轻鼾,父亲检查自行车链条的细微声响,爷爷吧嗒著菸袋的微弱红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真实而温暖的人间画卷,是他不惜一切也要守护的港湾。
身世的迷雾,如同窗外深沉的夜色,浓重而未知。但李玄知道,他必须走下去。为了母亲那被偷走的过去,为了她可能存在的、真正血脉相连的亲人,也为了彻底斩断张家遗留的罪恶阴影。
他收回目光,重新落在《雷锋的故事》上,小小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书页上的插图。炉火的光芒在他长长的睫毛下投下淡淡的阴影,遮住了眼底深处那不属於孩童的、如同寒星般冷静而坚定的光芒。
真相,或许遥远,但他已踏上追寻之路。而守护,就在这温暖的炉火旁,一刻不曾停歇。他轻轻翻过一页书,发出细微的声响,融入了这寧静的冬夜。窗外的冰,在夜色中无声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