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景区创A谋升级 业態创新破淡局(1/2)
清溪荷韵·第365章 景区创a谋升级 业態创新破淡局
深秋的清溪村,荷塘褪去了盛夏的繁盛,荷叶虽已泛黄却仍擎著残荷,反倒添了几分诗意。村委会的会议室內,陈阳正对著一叠厚厚的申报材料发愁,桌上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指南被翻得卷了边。“许书记,这申报要求太细了,光『游客中心功能完善』这一项,就需要母婴室、医疗点、多语种导览,咱们现在的接待中心根本达不到標准。”
许朗指尖敲击著桌面,目光落在墙上的清溪村规划图上:“创a是咱们升级的必经之路,硬体必须补。县农业农村局不是说有专项拨款吗?先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游客中心扩建工程马上启动,母婴室和医疗点就设在一楼东侧,再採购一批智能导览屏,支持扫码查路线、听讲解。”他转头看向苏晚,“你对接设计公司,按『荷塘文化』主题装修,导览图要用荷染布料做底,突出咱们的特色。”
苏晚立刻拿出手机记录:“我明天就联繫之前的林老师团队,他们做过文旅空间设计,肯定能把荷元素融进去。对了,景区標识系统也得换,现在的牌子太简陋,得换成防腐木材质,刻上竹编纹,和村里的风格统一。”
周师傅突然推门进来,手里拿著几根打磨光滑的竹料:“听说要做新標识,我带著作坊的年轻人试试?竹製標识比防腐木更有咱们村的味道,还能省点成本。”许朗眼前一亮:“太好了!周师傅,您负责標识牌的製作,苏晚提供设计图,咱们的標识系统要做到『一步一景,一牌一艺』。”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主动加入创a筹备。李奶奶带著老姐妹们缝製母婴室的被褥,用的都是自家织的土布,还绣上了小巧的荷图案;王婶组织荷染工坊的人赶製导览图背景布,靛蓝色的布料上晕染著浅绿荷影,格外雅致;村医老杨则整理出医疗点所需的药品器械,保证游客突发不適时能及时处置。
半个月后,游客中心扩建工程完工。新落成的接待中心外墙用竹编装饰,门口摆著周师傅团队做的竹製荷雕塑,进门就能看到荷染布料铺就的导览台,智能导览屏循环播放著清溪村的vr宣传片。母婴室里,土布被褥散发著阳光的味道,婴儿护理台、温奶器一应俱全;医疗点的药柜是竹製的,老杨正调试著新採购的血压仪:“这下游客有个头疼脑热,再也不用跑镇上去了。”
县文旅局的验收组来检查时,组长王科长对著导览屏频频点头:“这智能导览做得好,还能显示荷塘期、体验课排期,比单纯的路线介绍实用多了。標识系统更是亮点,竹编工艺和乡村氛围完美融合,这可是加分项。”
就在创a工作稳步推进时,苏晚发现了新的问题。进入十月下旬,游客量明显减少,电商后台的订单量也降了三成。“许书记,咱们的產品太依赖夏季荷塘景观了,一到秋冬就成了淡季,再不想办法,年底的收入要受影响。”她把销售数据报表推到桌上,上面的下滑曲线格外刺眼。
许朗皱起眉头,想起之前看到的淳安县发展报告,里面提到“通过四季活动打破季节限制”的思路 。“咱们得打造秋冬特色项目。荷塘虽然谢了,但莲子、莲藕都是宝贝,不如搞个『荷塘秋收节』,让游客体验挖藕、剥莲子,再推出莲藕宴、莲子甜品。”他看向陈阳,“你联繫周边城市的旅行社,包装『秋冬养生研学线』,主打农事体验和健康饮食。”
陈阳立刻拿出手机联繫合作方:“我之前对接的江南旅行社正好在推秋冬乡村游,他们说现在城里人特別喜欢原生態农事体验。挖藕工具得提前准备,还要请村里的老把式当教练。”
李大嫂闻讯赶来,手里拿著新擬的菜谱:“我琢磨了几道莲藕菜,莲藕排骨汤、桂糯米藕、炸藕夹,再用莲子做银耳莲子羹、莲子糕,保证游客爱吃。还能搞个莲藕美食体验课,教大家做藕粉丸子,现做现吃。”
“荷塘秋收节”的消息通过新媒体矩阵发布后,很快吸引了大批游客。周末的荷塘边,穿著防水服的游客跟著村民学挖藕,泥浆溅满裤腿也笑得开心。“没想到挖藕这么累,不过刚挖出来的莲藕真甜,生吃都脆生生的!”一位来自市区的游客举著沾泥的莲藕说道。旁边的莲子加工区,孩子们正跟著王婶剥莲子,白嫩的莲子堆了满满一盘子,有的直接塞进嘴里,甜得眯起眼睛。
餐饮区里,李大嫂的莲藕宴供不应求。桂糯米藕色泽红亮,藕孔里的糯米软糯香甜;炸藕夹外酥里嫩,配上荷叶粉调的蘸料格外爽口。不少游客吃完还打包藕粉、莲子干,李大嫂笑著说:“这周末卖了两百多斤藕製品,比平时翻了三倍!”
陈阳带来的研学团队更是热闹,学生们跟著村民挖藕、磨藕粉,还参观了莲藕深加工车间。“原来莲藕不仅能做菜,还能做藕粉、藕,甚至藕粉面膜。”一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清溪村的秋天,比夏天更有味道。”
就在秋冬旅游渐入佳境时,林老师带著团队再次来访,带来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现在『微短剧+文旅』特別火,咱们可以拍一部以清溪村为背景的微短剧,把荷染、竹编、莲藕美食都融进去,既能宣传非遗,又能吸引游客。”他打开手机,播放了《一碗泉州之薑母鸭》的片段,“你看,这部剧把美食和景点结合,带动了当地旅游热潮。”
许朗看得眼睛发亮:“这个主意好!咱们的故事就围绕『非遗传承』展开,主角可以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遇到竹编、荷染技艺传承的难题,最后通过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这样既能展示技艺,又能体现清溪村的发展变化。”
苏晚立刻著手策划剧本:“主角就让村里的年轻人阿明演,他本来就是学设计的,返乡跟著周师傅学竹编,亲身经歷过技艺创新。周师傅、王婶都可以本色出演,这样更真实。”她顿了顿,“剧本里要加些细节,比如周师傅用ai设计竹编图案,王婶教游客染布,李大嫂做莲藕宴,把咱们的特色项目都串起来。”
拍摄过程中,村民们都成了“群演”。荷塘边,挖藕的村民配合镜头摆出劳作的姿势;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放慢动作演示编织技巧,手指翻飞间,竹丝变成了精致的荷;荷染工坊里,王婶讲解“三染三晒”的工艺,游客们的笑声成了最自然的背景音。
微短剧《清溪荷韵》在抖音、视频號上线后,很快火了起来。第一集就收穫了十万点讚,评论区里满是“想去清溪村学竹编”“莲藕宴看起来好香”的留言。江南旅行社反馈,諮询秋冬研学线的人多了一倍,还有游客专门衝著剧中的“ai竹编定製”来村里体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