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农旅融合启新局 科技赋能焕生机(1/2)
清溪荷韵·第363章 农旅融合启新局 科技赋能焕生机
乡村旅游接待中心的热闹劲儿还没散去,许朗就带著苏晚和陈阳在村里的荷塘边转开了。刚走没几步,就见几位背著双肩包的游客正围著王婶问个不停,手里还举著刚买的荷染小方巾。“阿姨,这顏色真是荷叶染的吗?能去工坊看看染布过程吗?”一位扎著马尾的姑娘满脸期待。
王婶笑得眼角堆起细纹:“当然能啊!你们顺著这条小路往前走,那栋蓝顶房子就是荷染工坊,现在正好在染新布呢。”等游客走后,她转头对许朗说:“许书记,这几天来问体验活动的游客越来越多,光靠我们自己接待都忙不过来了。”
许朗点点头,掏出笔记本记下:“这正是咱们要解决的问题。”他转头看向苏晚,“之前让你做的体验项目方案怎么样了?”苏晚立刻拿出手机打开文档:“已经初步擬定了三个核心体验项目,分別是荷染手作、竹编入门和荷香酥烘焙,还设计了亲子套餐。就是缺专业的讲解员和体验课老师,村民们手艺好但不太会表达,游客问深了就答不上来了。”
陈阳突然插话:“这事我有头绪!上次去邻县考察景区,认识了一位退休的文旅局干部李老师,她专做乡村旅游体验项目策划,我昨天刚联繫过,她愿意来咱们村指导一周。”
“太好了!”许朗眼睛一亮,“明天你去接李老师,苏晚负责把体验项目的场地再规整一下,竹编作坊腾个靠窗的区域做体验区,点心工坊旁边的空房正好改造成烘焙体验室,再摆上几套桌椅和教学工具。”
正说著,周师傅扛著几根新砍的竹子走过来,竹梢上还带著晨露:“许书记,听说要搞体验课?我让阿明把竹条都削得细一点、软一点,保证新手也能编出东西来。”许朗拍了拍他的肩膀:“想得真周到,就按你说的办。”
第二天一早,陈阳就把李老师接到了村里。李老师穿著素雅的麻衬衫,一进荷染工坊就被染缸里的靛蓝色吸引住了:“这是传统的草木染工艺吧?顏色饱和度真不错。”她伸手摸了摸刚染好的布料,转头对王婶说:“讲解的时候要突出三个点:选叶的讲究、染缸的配比、晾晒的技巧,再加个『三染三晒』的小故事,游客肯定爱听。”
王婶赶紧拿出本子记下来,李老师又走到竹编作坊,看著周师傅演示基础编织手法:“编的时候要放慢动作,把『挑一压一』的口诀教给游客,再准备些提前编好的半成品,让大家能在半小时內做出小掛件,成就感才强。”
按照李老师的指导,村民们很快进入了角色。荷染工坊里,王婶拿著新鲜荷叶讲解染色原理:“这荷叶染得用三伏天的嫩荷叶,加明矾固色,第一遍染出来是浅绿,第二遍加深,第三遍能出淡淡的青蓝,就像咱们荷塘的顏色变化。”游客们听得入神,手里的布料在染缸里轻轻搅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竹编体验区更是热闹,周师傅手把手教孩子们编小蚂蚱:“先把竹条固定成十字形,再用细竹丝绕著编,记住左边压右边,右边压左边……”一个小男孩举著刚编好的作品蹦起来:“爷爷,我编好啦!能带回家送给妈妈吗?”周师傅笑得合不拢嘴:“当然能,这是咱们清溪村的小礼物。”
点心工坊的烘焙体验课最受欢迎,李大嫂教大家揉荷叶麵团:“麵粉和荷叶粉要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水要一点点加,揉到麵团光溜溜的像小皮球就行。”游客们戴著一次性手套揉面,有的揉成了扁圆形,有的搓成了长条,李大嫂笑著打趣:“没关係,不管啥形状,烤出来都是香的。”
体验项目推出三天,就接待了两百多名游客,连带竹编掛件、迷你荷染手帕这些小文创也卖火了。苏晚看著后台数据高兴不已:“许书记,体验课带动消费太明显了,光是三十块钱一份的体验材料包就卖了一百多份,游客復购率也提高了不少。”
许朗正在查看景区合作的合同,闻言抬起头:“这就是农旅融合的门道,让游客不仅能买產品,还能懂文化。对了,陈阳去景区考察的情况怎么样?”陈阳推门进来,手里拿著一叠资料:“我去了三个景区,山水湾景区最符合咱们的要求,客流量大,而且有专门的非遗文创区,他们愿意给咱们免三个月租金,只收销售额的百分之五提成。”
“条件不错。”许朗翻看著合同,“但得加上咱们的產品展示要求,必须突出手工製作和荷塘文化,还要放咱们的宣传视频。另外,物流得跟上,景区卖断货了要能及时补货。”苏晚立刻接话:“我已经和快递公司谈好了,景区那边设个临时仓储点,每周补货两次,保证不会断货。”
就在大家忙著推进景区合作时,苏晚接到了设计师林老师的电话。林老师之前帮清溪村设计过產品包装,这次带来了新想法:“我最近在研究ai赋能非遗手工艺,咱们能不能用ai技术建个数字模型库?把竹编的纹、荷染的配色都录进去,既能做定製化產品,还能搞线上体验。”
苏晚听得有些茫然:“ai怎么和竹编结合啊?”林老师笑著解释:“比如游客想要带名字的竹编收纳盒,咱们用ai把名字转换成编织纹,再生成製作图纸,周师傅他们照著做就行。还能做vr体验,游客不出门就能看荷塘採摘、手工製作的全过程。”
许朗正好进来,听到这话很感兴趣:“这个想法好!现在年轻人都喜欢个性化和科技感,咱们得跟上。苏晚,你和林老师对接,先从竹编和荷染入手做试点。”
林老师很快带著团队来到村里,给周师傅的竹编作品拍了几十张照片:“这些纹都是宝贵的素材,我们要建成数字库,以后能组合出上千种图案。”他又给荷染工坊装了高清摄像头,“把染色的每一步都录下来,做成vr视频,游客用手机就能『沉浸式』看工艺。”
周师傅看著电脑里生成的编织图案,惊讶得直搓手:“这机器真神了,我编了一辈子竹编,都没想过能把名字编进去。”林老师指著屏幕:“周师傅,您看这个『荷』字纹,就是用您常用的缠枝纹改的,既保留传统又有新意。”
没过多久,清溪村的电商店铺就上线了“ai定製”板块。游客可以在页面上输入名字,选择喜欢的竹编纹,系统很快生成效果图。第一个定製订单来自一位准备结婚的姑娘,想要在竹编果盘上编上自己和爱人的名字,还加了荷图案。周师傅照著ai生成的图纸编织,用了两天就做好了,姑娘收到货后特意发了好评:“太精致了!手工和科技结合得恰到好处,这是最特別的结婚礼物。”
vr体验也受到了好评,不少外地游客在下单前先看了vr视频,有的留言说:“看著荷叶从採摘到磨粉的全过程,更放心买荷香酥了。”苏晚看著这些评论,对林老师说:“咱们再加点互动功能吧,比如让游客能『亲手』试试染布,肯定更受欢迎。”
这天下午,村里突然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是省农科院的张教授,专门研究农產品深加工。他看到荷塘边晾晒的荷叶,上前摸了摸:“你们这荷叶利用率太低了,除了磨粉做食品,还能提炼精油、做茶包,附加值能提高好几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