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非遗申报启新章,荷塘深处孕新思(2/2)

苏晚赶紧把之前整理的老人访谈资料递过去:“陈老师,这是我们採访村里老人的记录,他们回忆说,清溪村以前就有植物染色的传统,用蓼蓝、梔子这些植物染布。『荷绿染』是王婶在老手艺基础上改进的,用残荷做染料,也是偶然的机会——上次暴雨后,残荷太多,扔了可惜,王婶就试著煮了煮,没想到能染出这么好看的绿色。”

陈老师接过资料,翻了几页,眼里露出讚许的神色:“资料准备得很详细,还有老人口述的录音,这对申报很有帮助。非遗申报不仅看手艺本身,更看重它的传承价值和文化內涵,你们『荷绿染』既有传统植物染色的底子,又结合了当地的荷塘资源,还融入了村民的生活智慧,这几点都很符合申报要求。”

从蓝染工坊出来,苏晚带著陈老师一行人去了荷塘边。周师傅正在搭建新的竹编观景台,看到他们过来,停下手里的活,笑著打招呼:“陈老师,您看这观景台,都是用荷塘边的竹子编的,等建好了,游客站在上面能看到整个荷塘,还能看到蓝染工坊的晾布架,一举两得。”

陈老师走到观景台旁边,看著周师傅编竹条的手法,忍不住称讚:“竹编手艺也很精湛。你们清溪村真是藏龙臥虎,不仅有『荷绿染』,还有竹编,这些手艺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沿著荷塘边的木栈道走,陈老师不时停下脚步,观察荷叶的生长情况。苏晚趁机介绍:“我们村的荷塘有几十年歷史了,村民们都很爱护它。上次暴雨,大家冒著雨护堤,后来又一起收拾荷塘,把残荷做成染料,没有浪费一点资源。现在我们还打算在荷塘边种一些能染色的植物,比如蓼蓝、茜草,既能丰富荷塘景观,又能为『荷绿染』提供更多原料选择。”

“这个想法很好,”陈老师点点头,“非遗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你们能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原料来源,还能开发文创產品,让手艺走进现代生活,这正是非遗活態传承的关键。”

中午,苏晚在民宿准备了简单的午饭,都是清溪村的特色菜:荷叶包饭、荷糕、凉拌藕尖,还有用荷蕊泡的茶。陈老师和小张吃得很开心,尤其是荷叶包饭,米饭裹著荷叶的清香,里面的腊肉是村民自己熏的,肥而不腻。

“这荷叶包饭也和『荷绿染』呼应上了,”陈老师笑著说,“从食材到手艺,都离不开荷塘,你们清溪村把『荷』的文章做得很足啊。”

饭后,苏晚把王浩整理的短片放给陈老师看。短片里,暴雨后的荷塘一片狼藉,村民们穿著雨衣在堤坝上加固,王婶蹲在地上捡残荷,游客们认真地染著手帕,孩子们在荷塘边追逐蜻蜓……画面一幕幕闪过,陈老师看得很投入,眼角渐渐湿润。

“太感人了,”短片结束后,陈老师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部工艺记录片,更是一部清溪村的生活纪录片。『荷绿染』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和村民的生活、和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很多手艺之所以失传,就是因为脱离了生活,变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而你们的『荷绿染』,是活在荷塘边、活在村民手里、活在游客笑声里的手艺,这才是最珍贵的。”

临走前,陈老师把申报材料清单交给苏晚,又叮嘱道:“你们再把工艺步骤整理得更规范一些,补充几张不同季节製作『荷绿染』的照片——比如夏天用新鲜残荷,秋天用枯萎的荷叶,看看顏色有没有差异,这样能更全面地展示手艺的特点。下月初我们会把材料提交上去,预计年底会有评审结果,到时候再跟你们联繫。”

送陈老师和小张上车时,老支书特意赶来,手里拿著一个用竹编装著的“荷绿染”香囊:“陈老师,这是我们自己做的香囊,里面装了荷叶碎和干荷,您带回去做个纪念。麻烦您多费心,帮咱村的『荷绿染』爭取一下。”

陈老师接过香囊,笑著说:“您放心,我们会认真审核每一份材料。就算这次没评上,『荷绿染』的价值也值得被更多人知道,我们会帮你们推荐到其他的手作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清溪村的手艺。”

看著汽车渐渐驶远,老支书嘆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期待:“要是真能评上非遗,咱清溪村就出名了,以后会有更多人来这里,看荷塘、学染布,村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苏晚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荷塘上。午后的阳光正好,荷叶被晒得发亮,偶尔有小鱼跃出水面,溅起一圈涟漪。她忽然想起陈老师说的“活態传承”,心里有了新的想法——或许可以在村里办一个“荷绿染”传承班,邀请王婶当老师,不仅教游客染色,还能教村里的年轻人,让这门手艺真正在清溪村扎下根。

正想著,手机响了,是旅游平台客服发来的消息:“苏晚姐,『荷绿染』的专题报导阅读量破十万了!好多游客都在问下个月的体验名额,我们要不要增加预约场次?另外,有几家文创品牌想和你们合作,开发『荷绿染』联名產品,你看要不要对接一下?”

苏晚看著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非遗申报的希望、旅游平台的热度、文创品牌的合作意向……这些都像是荷塘里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带著清溪村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她抬头看向天空,白云慢悠悠地飘著,风里满是荷叶的清香,仿佛在告诉她——清溪村的“荷韵新篇”,才刚刚翻开最精彩的一页。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开始忙著对接文创品牌的合作。有一家做服饰的品牌,想把“荷绿染”布料做成连衣裙;还有一家做文具的品牌,想开发荷染笔记本和书籤。苏晚带著林晓和李萌,和品牌方视频会议,討论设计细节——连衣裙要保留“荷绿染”的自然纹理,领口可以绣一朵小荷;笔记本封面要用手工染制的布料,內页要印上荷塘的插画。

林晓和李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在画设计图,改了一版又一版。“这个连衣裙的裙摆,要像荷叶一样散开才好看,”李萌拿著画笔,在纸上勾勒著,“再加上竹编的腰带,正好和村里的竹编手艺呼应。”

王婶则开始准备传承班的事。她把蓝染工坊收拾出一个小房间,摆上几张桌子和木盆,还特意写了“荷绿染工艺步骤”的牌子,掛在墙上。“等传承班开起来,我就从最基础的教起,怎么选荷叶、怎么控制水温、怎么固色,保证让大家都能学会,”王婶笑著说,“要是有年轻人愿意学,我还能把我娘教我的诀窍都传给他。”

周师傅也没閒著,他编了一批小竹篮,用来装“荷绿染”的成品;张婶则研究起了新的荷点心,打算在游客体验“荷绿染”的时候,让大家尝尝新鲜的荷酥。

清溪村的日子,就像荷塘里的荷叶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天清晨,蓝染工坊的炊烟准时升起,荷叶的清香瀰漫在村子里;白天,游客们的笑声从荷塘边传来,和蛙鸣、竹笛声交织在一起;晚上,民宿的院子里依旧热闹,大家围坐在一起,討论著“荷绿染”的未来,眼里满是期待。

苏晚偶尔会坐在荷塘边的木椅上,看著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她想起刚回清溪村时的迷茫,想起暴雨后的担忧,想起第一次看到“荷绿染”时的惊喜……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却又已经走了很远。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比如非遗申报可能会遇到困难,比如合作过程中可能会有分歧,但只要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像守护荷塘一样守护“荷绿染”,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这天傍晚,苏晚收到了陈老师的邮件,附件里是补充后的申报材料模板,还附带了一句鼓励的话:“清溪村的『荷绿染』有温度、有故事,相信会打动评审专家。期待年底能听到好消息。”

苏晚把邮件转给大家,群里立刻热闹起来——王婶说要再完善工艺记录,林晓说要补充文创產品的最新设计图,王浩说要再拍几组荷塘的秋景照片。看著大家的消息,苏晚笑著回覆:“谢谢大家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已经把『荷绿染』的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这就已经是胜利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暉洒在荷塘上,荷叶被染成了暖黄色,水面上波光粼粼。苏晚站起身,往民宿走去,身后的荷塘里,几只青蛙跳进水里,溅起的水珠落在荷叶上,像一颗颗透明的珍珠。她知道,明天的清溪村,又会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蓝染工坊的染料会继续煮著,游客们的笑声会继续迴荡,而“荷绿染”的故事,也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