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非遗申报启新章,荷塘深处孕新思(1/2)

清溪荷韵·第341章 非遗申报启新章,荷塘深处孕新思

苏晚握著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耳边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声音清晰传来,每一个字都像落在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惊喜的涟漪。她下意识地抬头望向荷塘,晨光中,几片新抽的荷叶卷著嫩尖,正顺著水波轻轻晃动,仿佛也在为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雀跃。

“您好!非常感谢您关注我们清溪村的『荷绿染』!”苏晚的声音带著难以掩饰的激动,刻意放轻了语气,生怕惊扰了这份意外的喜悦,“关於非遗申报的事,我们特別愿意配合,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我们可以整理相关资料,或者邀请您来村里实地看看?”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笑了笑,语气温和:“苏女士不用急,我们先通过邮件把申报所需的材料清单发给您,包括手艺的起源、传承脉络、工艺步骤这些基础信息。如果方便的话,下周三我和同事会去清溪村走访,一方面看看『荷绿染』的製作现场,另一方面也想和村里的手艺人聊聊,收集更详细的故事。”

掛了电话,苏晚还站在原地,指尖残留著手机屏幕的温度。风从荷塘吹过来,带著新鲜的荷叶气息,她深吸一口气,忽然忍不住对著荷塘挥了挥手——像是在跟这片孕育了“荷绿染”的土地分享喜悦。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转头一看,是老支书扛著锄头走过来,草帽边缘还沾著晨露。

“晚丫头,站这儿傻笑啥呢?”老支书放下锄头,擦了擦额角的汗,目光落在苏晚脸上,“看你这神情,准是有好事?”

苏晚赶紧把非遗申报的事告诉老支书,话刚说完,老支书的眼睛瞬间亮了,握著锄头的手都紧了几分:“非遗?咱村的『荷绿染』能评上非遗?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当年你爹在的时候,就总说咱村的老手艺得好好传下去,现在总算有盼头了!”

老支书的声音有些激动,抬手拍了拍苏晚的肩膀:“这事你儘管牵头,村里所有人都听你调遣!需要找老物件、回忆旧事,我去召集村里的老人们;需要整理工艺步骤,让王婶把她知道的都写下来,一个细节都不能漏!”

看著老支书兴奋的模样,苏晚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荷绿染”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全村人的支持——从暴雨后一起捡残荷,到王婶反覆调试染制工艺,再到林晓、李萌设计文创图案,每一步都藏著村民们的心血。如今有了非遗申报的机会,更是给这份心血加了一份沉甸甸的认可。

回到民宿,苏晚立刻把大家召集到客厅。林晓、李萌正趴在桌上修改文创设计稿,王浩在整理上周拍的纪录片素材,王婶则带著小雨分拣刚采的荷叶,准备今天的染制工作。听到苏晚说“荷绿染”要申报非遗,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下一秒就爆发出欢呼声。

“非遗!也太厉害了吧!”李萌扔下画笔,蹦起来抱住林晓,“以后咱们设计的荷染文创,就是『非遗周边』了!”

王婶放下手里的荷叶,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语气里满是郑重:“要是真能评上非遗,我得把我娘当年教我的染布诀窍都写下来。以前总觉得这些老法子没人在意,现在看来,都是宝贝啊!”

王浩也停下手里的工作,推了推眼镜:“下周三非遗中心的人来,我可以把之前拍的『荷绿染』工艺视频整理出来,从采荷、煮料、染色到固色,每一步都拍得很详细,这样他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整个过程。”

苏晚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笔记本,开始列待办清单:“首先,王婶要梳理『荷绿染』的工艺细节,包括材料选择、水温控制、煮製时间这些,越详细越好;然后,老支书帮著联繫村里的老人,收集和染布相关的旧事,比如以前有没有用植物染色的传统,咱们『荷绿染』是不是在老手艺基础上改进的;林晓和李萌可以整理文创產品的设计思路,说明『荷绿染』如何和现代审美结合;王浩负责准备影像资料,包括工艺视频、村民护荷的照片,还有游客体验的场景记录。”

“我还可以去后山采点青果,到时候给非遗中心的人看看,咱们固色用的材料都是原生態的!”小雨举起手,眼里满是期待。

“好!”苏晚笑著把小雨的名字也写在清单上,“大家分头行动,这几天辛苦点,爭取把材料准备得充分又扎实。”

接下来的几天,清溪村热闹得像过年。老支书每天早上都带著苏晚去拜访村里的老人,张奶奶拿出压在箱底的旧蓝布帕子,说这是她年轻时用蓼蓝染的,顏色能保持几十年不褪;李爷爷则回忆起小时候看大人用梔子染黄色、用茜草染红色,还说“荷绿染”用残荷做染料,是独一份的巧思。苏晚把这些故事都记在笔记本上,还录了音,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王婶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不仅要每天煮製染料、教游客染色,还要抽时间整理工艺步骤。她特意找出母亲留下的旧木盆,那是当年用来泡布的工具,盆沿已经磨得发亮,却还能看出当年的纹路。“以前染布都是用这种木盆,比塑料盆透气,染出来的布更软和,”王婶摸著木盆,眼神温柔,“这次非遗中心的人来,我得把这个盆摆出来,让他们看看咱『荷绿染』的老底子。”

林晓和李萌则把之前设计的文创图案都整理成册,还特意標註了每个图案的灵感来源——荷染书籤上的竹编纹路,来自周师傅编的竹篮;荷绿布包上的小鱼图案,是模仿荷塘里常见的麦穗鱼;就连香囊上的刺绣纹,都是照著荷塘边的蒲公英画的。“我们要让非遗中心的人知道,『荷绿染』不是老古董,而是能和现代生活结合的手艺,”林晓认真地说,“这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王浩则熬了两个通宵,把影像资料剪成了一部十分钟的短片。短片开头是暴雨后的荷塘,断叶漂浮在水面上,接著是村民们捡残荷、煮染料的场景,然后是游客们亲手染色的欢声笑语,最后镜头落在掛在晾布架上的“荷绿染”布上,淡绿色的布料在风中飘动,背景音是荷塘的蛙鸣和村民们的笑声。“我想让他们看到,『荷绿染』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清溪村的生活態度,”王浩说,“是坚韧,也是热爱。”

周三这天,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如期而至。一共来了两个人,一位是负责非遗申报的陈老师,头髮有些白,戴著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很温和;另一位是年轻的助理小张,手里拿著相机和录音笔,隨时准备记录。

苏晚带著他们先去了蓝染工坊。刚到门口,就闻到一股荷叶的清香——王婶正在煮今天的第一锅染料,大锅冒著白色的蒸汽,小雨蹲在旁边,手里拿著笔记本记录水温。看到陈老师一行人,王婶赶紧关掉火,用长勺捞起几片煮软的荷叶:“陈老师您看,这就是『荷绿染』的染料原料,都是暴雨后捡的残荷,没打农药,纯天然的。”

陈老师凑过去,仔细看著荷叶,还用手指轻轻捏了捏,点点头:“残荷染色,確实少见。一般植物染色多用新鲜原料,你们用残荷,既环保又有创意,还赋予了材料新的价值,这很难得。”

走进工坊,墙上掛著不同阶段的“荷绿染”作品——刚染好的淡绿色手帕、固色后的深绿色布包、绣了纹的香囊,还有林晓设计的荷染书籤。陈老师放慢脚步,每一件都看得很仔细,不时停下来问工艺细节:“煮荷叶的时候,水温要控制在多少度?青果固色是怎么想到的?”

(请记住 101 看书网藏书多,?0?????????????.??????任你读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王婶一一回答,还特意拿出母亲留下的旧木盆和染布用的竹刷:“这木盆有四十多年了,我娘当年就用它染布;这竹刷是周师傅编的,刷染料的时候不会掉毛,能把布面刷得均匀。”

小张在一旁不停拍照,还录下了王婶讲解的声音。陈老师则从包里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著,偶尔还会追问:“那你们『荷绿染』的传承脉络是怎样的?是从老一辈的染布手艺发展来的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