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李世民李泰联袂而来(2/2)

李世民结合著这种殿试方式,又不断思索著给文人士子的策问题目,最后忍不住拍案而起,兴奋的说道:

“明德殿殿试,以策问选才。策问对答,分別对应治国方略、经义阐释、时政对策。如此手段,实乃为我大唐选拔人才的极佳方式。”

“玄成,冲远,这殿试问策是你二人中谁想出来的?”

魏徵和孔颖达闻言,互相对视一眼,都露出一个苦笑。

最后魏徵率先开口,道:“陛下,臣等惭愧,此乃太子所想。”

话音落下,不只是李泰猛地抬起头,满脸不敢置信的看著李长青。

李世民也十分震惊。

但很快,他脸上的震惊之色就被激动兴奋所取代。

“好!承乾吾儿,当真是又给了朕一个惊喜。”

策问最早见於汉代,汉高祖时期开始採用策问形式选拔人才。

汉文帝更为重视,亲自出题,確立“察举对策”制度。

如今李长青直接將策问分为“治国方略、经义阐释、时政对策”三类,可以直观的看到学子们的才学,知晓他们所擅长的地方,查出不足的地方。

最最重要的,是殿试。

考生伏案疾书,太子阅卷。

通过这种方式选才,往小了说,最后被选中的学子,最先感谢的人必然是太子本人。

往大了说,是直接饶过了五姓七望的掣肘,將人才选拔权归於皇权。

显然,以李世民的目光,已经看到了殿试背后的重大意义。

面对夸讚,李长青一脸谦逊的说道:“父皇谬讚了,儿臣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稍加改进了一下。至於明德殿殿试,实乃恰逢其会。”

这不骄不躁的模样,引得李世民和孔颖达、魏徵心中一阵点头。

看的一旁的李泰,嫉妒到心在滴血。

李世民又就策问上和李长青交谈了两句,最后长嘆一声:“可惜!”

“可惜这殿试在朕有生之年,怕是都无法推行下去。”

“否则將殿试策问放在科举上,朕又岂会受那些世家大族的掣肘,大唐又岂会缺乏真正的官吏人才。”

魏徵一听,满脸愤怒。

想说什么,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最后也只能如李世民一般,在心中暗自嘆息。

三类策问题目可以直接拿来用,可像太子一样以殿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却难之又难。

大唐建国不过二十年,不说百废待兴也差不了多少。

至於科举,早在武德五年的时候,李渊就重启了。

然而效果十分差,压根达不到真正选拔人才的目的。

最后还是得从国子监中选拔官员。

可国子监里的学子,又有哪个来头小?

要么是朝中大臣的子侄,要么世家大族送来的学子。

终究还是垄断了天下学子的晋升之路。

因而,即便大唐早在武德五年就重启科举。

然而放眼一州一县之地,尤其是那些底层官吏,甚至是中层官吏,大都与世家大族关联匪浅,各种利益网交织之深,令人望而生畏。

如此所造成的后果,便是对地方上的官员掌控,李世民这个皇帝,还不如世家大族。

所以他才可惜明明有这么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却因为触及到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而推行不下去。

李长青看著不断嘆气惋惜的李世民,不由得想起了如今正在宜春北苑的武则天。

真正改变科举走向的,正是由她首创的殿试。

当考生在洛阳宫殿伏案疾书,皇权已悄然將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

当然,武则天之所以能够走到这一步,与她的铁血手腕脱不了干係。

正是因为她在朝堂上剷除异己,同时对世家大族重拳出击,杀了个人头滚滚,才能让科举按照她的想法进行下去。

一旁的李泰,眼前李世民等人又是对李长青各种称讚,又是惋惜殿试问策难以推行,顿感不妙。

他眼珠子一转,开口道:“今日是大哥举办清明诗会选拔明德殿十八学士的日子,我也做了首诗,还请父皇和大哥指点。”